【 第1页 第2页 】 | |
汪毅夫:“去母留子”与“去子留母” | |
http://www.CRNTT.com 2019-11-27 00:04:16 |
中评社北京11月27日电(作者 汪毅夫)婢女的命运是悲惨的。清代闽人梁章巨叹曰:“婢女,亦女也。天下最穷而无告者,莫如鳏寡孤独。然此四民者,即不幸,犹不必其相兼。而其无妻无夫无父无子,皆至于垂老而后废,非穷于人而实穷于天也。今之使婢则幼而卖身于我,父母不能相顾,非孤而何?值应嫁之年而禁锢之,使不得嫁,非寡而何?至老不嫁,则终身无生子之望,非独而何?”幼婢长大,仍受主家禁锢而不得嫁,多数婢女确实不免此种遭遇。清代游宦台湾的陈盛韶、刘家谋,流寓厦门的陶浚宣,分别在《问俗录》(1833)、《海音诗》(1855)、《鹭江老婢行》(1900)里报告了另外几种情况。
其一,婢女“或指配他人”而“执役依然”。 刘家谋《海音诗》有注曰:婢女赤脚,“或指配与人,始得穿履,而执役依然”。从上、下文看,其指配对象应是主家的男奴,所以婢女在主家“执役依然”。我记得有一拆字联的上联说:女卑作婢女又何不作奴。在主家,婢女同男奴都是“执役”之人,合称“奴婢”; 其二,婢女“身属君家”,“主恩一朝断”则“去母留子” 。 陶浚宣《鹭江老婢行》诗曰:“既荷主人恩,又怵主人威。此身属君家,焉能自主持”,说的是婢女被迫同主家男性(老爷或少爷)有了性关系; “主恩一朝断,弃我忽如遗” ,“儿女看成行,骨肉若路岐。小儿不解语,大儿知牵衣。问娘往何处,归买枣与梨。明知永不返,还顾儿悲啼” 句及诗注“俗谓之去母留子” ,报告的是婢女一旦遭主人嫌弃,本人当被逐出、其子女则当留于主家的恶俗 ; 其三,婢女“野合生子”与“去子留母”、“乳哺四雇” 陈盛韶《问俗录》记:“使女终其身,主人不嫁卖,不管束,听其野合,不以私胎为嫌,生女或致之死,生男或所私者抱去,不则,主人仍育为奴。于是,丫头有奶,乳哺四雇,别其名贵其价,曰奶丫头” ;刘家谋《海音诗》 有注曰:“婢皆大脚,老不遣嫁,听其野合生子。既生,则去子留母,使乳己子,或鬻他人得重偿,曰乳娴。娴,音如简” 。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