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44座资源枯竭城市的生死劫

http://www.CRNTT.com   2009-04-23 08:10:35  


 
  据她在景德镇十几年的观察,本地市场销售的日用瓷,很多都不是本地制坯,“买一套东西回去,发现不是景德镇的,肯定很丢景德镇的脸”。而在日用瓷生产方面,景德镇至今没有产生一位本土大家,高端市场被来自台湾的一家企业占据。“景德镇人没有精品意识,如果能把日用瓷做到极致,其他人是不能比的。”

  广受诟病的景德镇人跑展销的事情,陈也君也从头到尾都看在眼里。“把景德镇瓷器卖贱了。”在她看来,景德镇瓷器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很神秘的东西,但展销队伍良莠不齐,有人甚至到窑里花三五百元买一堆残破品,堵上石膏或者涂上釉彩出售,这种现象甚至无数次出现在国际市场上,影响恶劣。

  景德镇市发改委主任李晓民对此也深恶痛绝,“我们书记说过,他们是把国际市场当作农贸市场来弄,把景德镇的一些地摊货与并非景德镇产的乱七八糟的瓷器收上来,却打着‘景德镇陶瓷精品展’的旗号。”

  “品牌问题是我的一个心病,”李晓民坦承,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

  “景德镇”这块积蓄千年、价值连城的金字招牌,也是急待拯救的资源。

  李晓民2007年开始担任景德镇市发改委主任,此前曾在英国学习一年,这段经历给他很多启发,回来后就想把老城区的保护作为第一任务。城区内有一批古民居、古作坊、古窑房,古巷道则到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喷釉的、拉坯的、利坯的、画画的,“把它们保护好,景德镇就可以变成一个活的博物馆。”■

“铜都”大冶:逼矿老板转型  

  宣布转型后,大冶不再收留外来矿山企业,不再新吸纳矿老板出身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此,大冶民间在议论,这是傅市长逼矿老板搞转型

  《望东方周刊》记者陈安庆 | 湖北大冶报道

  2009年4月13日,湖北大冶市龙角山矿区。

  尽管过去了14年,但石志珍依旧不愿提及那个离别的季节。

  1995年,大冶龙角山镇新冶矿的大部分职工,一窝蜂地“逃离”了坚守40多年的家乡。只剩下那些苍老的矿山,遗留着矿渣和坑口。

  整个新冶矿只剩下像石志珍这样的80多位老矿工留守。离开的原因只有一个,资源枯竭了,就像一块已被挤干了水的海绵。

  龙角山是依托矿区建起来的小镇,资源枯竭前,整个矿区有一万多名矿工。曾经,这处不起眼的小山村有电影院、医院和宾馆,因为消费能力高,矿工们甚至比城里人更早看到最时髦的电影。

  1994年,龙角山发生尾砂坝溃塌,造成28人死亡,尾砂坝形成的悬湖面积达1200亩。

  后来,龙角山撤镇改村,只留下村小。龙角山村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也有村民背着筐子去捡一些废弃的矿石,磨碎后拿到市场上卖。

  现在,龙角山的地表已经明显塌陷,石志珍以前的破屋早已垮塌。就在本刊记者到此的前3天,一场大风将堆积如山的尾砂吹起,村庄因此刮起了沙尘暴。

  在大冶,龙角山并不是唯一因矿产枯竭而从地图上消失的乡镇建制。石志珍介绍说,2001年,铜绿山镇以及铜山口镇也和龙角山一同“撤镇改村”。资源的枯竭,让大冶原来23个乡镇,缩减到14个。

  2007年下半年,大冶申报了“资源型城市转型”,2008年3月列入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

采矿潮

  地处湖北“冶金腹地”的“铜都”大冶,有太多值得骄傲的历史。

  早在商周时期,大冶的铜录山就被开采了。到了宋代,因“大兴炉冶”,该县得名“大冶”,正式建县。这个“冶”字,定格了大冶千百年来的产业形态。

  大冶发改局副局长吴中伟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说,大冶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19世纪末,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此开办大冶铁矿和大冶钢厂,创办汉冶萍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投资建设了大冶钢厂、大冶铁矿、铜录山铜矿等20多个重点工矿项目。1970年,大冶铁矿年产量600多万吨,被称为“武钢粮仓”。

  大冶经济局官员朱容情说,新中国成立至今,大冶累计向国家提供铁矿石1.74亿吨、铜矿石1.3亿吨。

  矿产资源产业成了大冶的经济支柱,大冶工业经济总量的70%、税收的60%,来源于资源产业。

  改革开放以后,企业权利下放,大冶的资源开采强度逐渐增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