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 |
44座资源枯竭城市的生死劫 | |
http://www.CRNTT.com 2009-04-23 08:10:35 |
2008年3月,大冶市资源城市转型办成立,人员“高配”,以显转型决心。转型办一共有5个小组——经济转型、生态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和机制转型。 此举,吸引了云南个旧等资源枯竭城市前来取经。 在成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后,大冶每年得到了2800万元的财政支持。 对此,傅继成并不特别倚重,“国家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主导因素还是自力更生,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还是杯水车薪。” “大冶转型办的工作,第一是争取倾斜政策,第二个是争取国家的重大项目。”张劲英说。 在傅继成看来,资源枯竭城市更期待中央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实施细则》尽快出台,他建议补偿的范围可以包括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就业和社会劳动的保障;对于一些已经得利但又撤走的污染企业,应该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地方进行补偿;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在具体实施中则需要中央政策上的支持,比如税收、信贷等政策的倾斜。 破除“恋矿情结” 傅继成告诉本刊:“转型是个长阵痛期,大冶必须破除恋矿情结,发展新产业,主动求变。” 他说,长期以来,大冶存在“大矿小开”、“一矿多开”、“无序抢占”与分割矿山等较为严重的现象。尤其是乡镇以下的小选厂,盲目建设,过多过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而大中型矿山的选矿厂却“吃不饱”。 据大冶经济局朱容情介绍,大冶民间储蓄资金达100亿,居湖北全省之首,而这些钱袋子大多攥在“矿老板”手里。 “大冶面临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和洗牌,我们对上千家五小企业‘动真格’,断电源、拔杆子、拆机子、毁池子、拆房子、平场子。”傅继成说。 宣布转型后,大冶不再收留外来矿山企业,不再新吸纳矿老板出身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此,大冶民间在议论,这是傅市长逼矿老板搞转型。 一批矿老板因此将资金投到“制造业”及“第三产业”上,大冶的地方经济没有降低,反而被拉动起来。 招商成为转型的另一个战场。在灵成工业园的沿途,本刊记者看到这样一则标语:“能帮助我们吸引外资的是恩人,能帮助我们的客商是亲人,能打开招商引资局面的是能人,影响环境的是罪人。” 4月13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谁能邀请世界500强企业董事长、总裁或总经理到大冶市考察,每人次由当地财政奖励1.2万元;成功引进项目,最高可以奖励50万元。 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配套产业园、中国500强企业南京雨润集团,已先后落户大冶。 大冶正在组织第二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的是让政府破除“恋税情结”,让企业摒弃“恋矿情结”。傅继成认为:“哪怕GDP减缓,也不能放弃转型再走老路!”■ “金城”灵宝:区外开发 灵宝市已在新疆、青海、江西、河南、内蒙古、甘肃等地及吉尔吉斯斯坦建立探采基地,建设开发项目60余个,区外黄金产量2008年达到40万两,相当于“再造一个灵宝金城”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金明大 | 河南灵宝报道 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的灵宝市,是全国第二大产金城市,黄金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5%,曾被授称“中国金城”。 “金城”如今也进入了资源枯竭城市的行列。 7年前,灵宝市提出“区内整合、区外开发”的黄金产业发展战略,从那时起,众多黄金企业纷纷移师外地,通过新办、收购、租赁、控股和参股等形式,进行区外资源开发。 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湖北、江西等地甚至吉尔吉斯斯坦,都有灵宝人建立的探采基地,建设开发项目60余个,“凡有黄金处,皆有灵宝人。” 金矿平均可开采年限4.6年 漫步灵宝,与黄金有关的印迹随处可见。路叫金城大道,楼称黄金大厦,就连灵宝市地矿局门口的两块景观石也金光闪闪,那是产自灵宝当地的黄金矿石。 “灵宝黄金在历史上比较出名,”灵宝市委宣传部部长吕根友向《望东方周刊》介绍,“早在唐朝的时候就有金矿开采。”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开始在小秦岭开展大规模地质探矿,相继建起了秦岭、文峪两大中央直属金矿,由此开启灵宝黄金生产。 吕根友介绍,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灵宝的黄金开采达到高峰。那时候,个人、集体、国家一块儿上,“一夜暴富、一夜破产的故事很多。” 灵宝黄金产业,向国家交售黄金740多万两,实现利税140多亿元,而灵宝当地,“财政收入平均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实力大增的灵宝撤县设市。 然而,40年的高强度开发之后,各矿区的浅表层资源逐步枯竭,灵宝陷入黄金资源危机。来自灵宝市发改委的报告显示,灵宝“全市金矿平均可开采年限仅为4.6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