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中国需要文学奖吗? | |
http://www.CRNTT.com 2014-07-08 14:22:20 |
“中国现在是一个谈奖色变的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魏心宏说,在他看来,国内的文学奖确实存在种种问题。首先一个最大的共同问题就是 “评选者的身份”问题—人们最关注的茅盾奖和鲁迅奖,主办单位都是中国作协。“作协是作家组织,怎么能评作家的东西,这不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吗?”其次则是评选机制中各种不完善处。 平心而论,文学评奖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诺贝尔文学奖也常被批得体无完肤。最经典是1901年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而不是尚在人世的列夫·托尔斯泰。1910年托翁逝世,不管瑞典皇家文学院如何为自己的立场辩护,“错失托尔斯泰”在世人眼中已成为诺奖无法抹去的“污点”。 然而,无论人们对诺奖的意识形态和审美倾向如何诟病,争议的都只是评选结果本身而不是评选的机制与过程。 要知道,中国本来就处于一个特殊的社会阶段:公信力缺失,人们对体制下的公平心存质疑。这个时候,一个奖项出现诸如“跑奖”,甚至涉及官僚问题,这些瑕疵足将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打落深渊。 ■ 文学奖到底有没有意义? 中国到底需不需要文学奖?这个问题本身就很吊诡。或许改成“文学奖因何重要”就好回答多了。 关于一位作家是否应该努力获得文学奖的认可,争议颇多。很多人都对1964年这个故事印象深刻: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决定颁给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他竟拒绝受奖,在他看来,“荣誉是一些人给另一些人的”,他不认为谁有资格给他颁发奖项。然而,更多成为诺奖遗珠的作家却不具有萨特的自傲姿态,据说,生前已经拥有极高文学成就的约翰·厄普代克与诺曼·梅勒直至临死,还在为未获诺奖而郁郁寡欢。 按说,约翰·厄普代克的忧伤实在是不值得的。以后现代主义为首的文化哲学一直在试图打破工业时代后人类文化史上盛极一时的普同化的理性审美,以致近几十年西方文学理论正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和杂乱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谁都无法找到一把可以代表全球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学审美标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不断引起争议就不足为奇了,有刻薄者甚至讥讽其“不过是瑞典文学院几位院士的一厢情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