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中国需要文学奖吗? | |
http://www.CRNTT.com 2014-07-08 14:22:20 |
可想而知,年轻作家能把握这种题材及达到相应厚度的不多。除了极少数人如毕飞宇、麦家,得茅奖的作家基本都超过50岁,至少积累了二三十年的写作经验和文学能量,这些能量一旦通过一个大奖的催化而爆发出来,威力自然惊人。 “相对而言,鲁迅奖的门槛没那么高。”魏心宏认为,虽然鲁奖对作品也有较高的品质要求,但题材形式更包容和多样,属于那些有潜质的中青年作家更有望冲刺的奖项。 故而,鲁迅奖的直接市场威力虽不如茅盾奖,但它对作家写作环境的改善力度也是巨大的。“在上世纪,一个作家如果得了茅奖或者鲁奖,可以直接改写命运,从业余作家成为专职作家,从小县城去到大城市,就这么简单。”广州市作协主席张欣表示,“现在虽然没有这么颠覆了,但其实也一样,一旦得奖,省里都会很重视,马上给你发奖金。”奖金是其次的,它象征的是一个作家在文学界声誉和地位的提升。 “我们每个月都会收到很多作者的投稿,一般后面都会附一大堆简历,其实都是没有价值的,但如果他得过鲁迅奖,只写这一句话就够了,何止用他的文章,以后还要向他约稿。”一位文学杂志主编坦承,不管有意或无意,鲁迅文学奖确实在文学界起到了培养中青年作家的重要作用。 然而,区区一个文学奖如何担得起人们对整个社会体制沉重的期望和失望?正如鲁迅文学奖评委樊星向媒体坦承的那样,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下,由于文学奖可以带来的各种名利效应,要彻底杜绝功利主义对评奖的入侵几乎不可能,只能尽量完善机制,缩小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几率。 令魏心宏感到乐观的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开始实行“评委实名制”,所有人都可以在中国作家网上看到评委的投票情况;此外,对以往比较随意的评奖数等内容也做了具体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文学奖也在为恢复自身的名誉而努力。 诚然,无论茅盾奖还是鲁迅奖,和诺贝尔奖相比,都还是很年轻的奖项,离真正迈向成熟的路还很长。或许,相比“取消文学奖”,如何完善社会监督,重树文学奖的威望,是更值得深思的话题。 作者:甄静慧 来源:南风窗(2014-07-06)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