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社保新政:转变增长方式必由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09-12-23 09:26:04  


 
               二是处理好社保制度自身积累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关系。

  中国社保基金增长较快,尤其近5年来,年均结余2000亿元左右;1993年社保基金累计仅为335亿元,到2008年底则高达1.37万亿元。社保基金结余并不是越多越好,尤其对养老保险来说,在投资体制不尽合理和收益率低下的情况下,滚存余额过大就意味着受到的侵蚀越大,这是因为,在现收现付下(中国养老保险虽为统账结合模式,属于部分积累制,但由于目前绝大部分为空账,可近拟看做现收现付制),积累的本质是未来的债务。为此,有些国家规定的“基金比”(即当年支出额与滚存结余之比)还不到30%,而中国目前“基金比”已达150%。滚存余额过大意味着未来政府的责任就更大,换言之,过高的社保基金积累也不是免费的午餐。

  重要的是,如果社保制度自身积累过高,就有可能与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要求形成冲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至今连续18年呈现“双顺差”,截止到2009年9月底,外汇储备已达2.27万亿美元;中国储蓄率是世界之最,从1998年的37.5%上升至2007年的49.9%,2008年已高达51.3%。

  为此,笔者提出3个政策思考:某些险种的费率可以适当下调,某些险种的待遇水平可适当上调;要尽快建立待遇水平指数化挂钩的机制;要加快改革投资体制,将贬值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三是处理好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关系。

  十几年前中国政府便确立了多层次社保体系的基本理念,但目前五支柱的“瘸腿”现象十分严峻:第一支柱负担过重,其他支柱发展严重滞后。在医疗保险制度中,第二支柱明显缺位,尤其对大病和特种病的费用补充微乎其微;零支柱即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显得投入不足,覆盖面狭小。养老保险制度五个支柱之间“瘸腿”状况更为严重:属于基本保险的第一支柱压力过大,广大退休人口的收入来源主要靠这个支柱;属于第四支柱的个人储蓄不得不畸形发展,储蓄率必然过高,这反过来又是第一支柱完善造成的;属于商业养老保险的第三支柱发展相对较好;来自一般税收的养老补贴性质的零支柱还没有建立起来,是一个空白;企业年金作为第二支柱发展十分缓慢,人为制约因素很多。此次金融危机显示,应尽快理顺多层次和多支柱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第二支柱,尽快建立零支柱。为此,笔者提出3个政策思考:第二支柱即企业年金制度要尽快解决“税优瓶颈”;第二支柱即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要加快建设步伐;第三支柱即商业养老和医疗保险产品仍需加速发展。

                 四是处理好缴费型制度和非缴费型制度的关系。

  大概念下福利制度可分为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2个制度。“社会保险”属于缴费型制度,是一国福利制度的骨干部分,追求的目标应是制度收支的自我平衡机制和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西方国家在21世纪90年代之所以先后掀起的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其根本原因就是其社会保险制度的支付能力出现了问题。相比之下,“社会保障”是非缴费型制度,其功能定位应该主要是体现国家的责任,强调二次分配对一次分配的校正,让受益人口能够分享到经济高速增长的好处,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使其真正成为一个社会安全网和抵御社会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处理好这2个制度的关系方面,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发起码有2个:一是加大非缴费型制度投入有利于拉动内需,但目前中国非缴费型的养老金制度还处于空白状态,社会救助的投入比重较小,城镇居民依赖的主要还是缴费型制度。二是加大非缴费型制度投入涉及到长期内“福利模式”(WR)的选择取向问题,在目前世界各国中,凡是非缴费型支出比重较大的福利模式,其劳动力市场弹性都比较好,内需驱动具有可持续性,反之则相反。为此,笔者提出3个政策思考:厘清缴费型和非缴费型两个制度的边界;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城乡低保制度的力度;尽快建立养老保险“零支柱”即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