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社保新政:转变增长方式必由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09-12-23 09:26:04  


 
           二是社保制度作为一个生产要素:拉动内需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社保制度之一,中国社保制度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却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在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社保制度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筹措失业保险金,承受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社保制度不但又一次经受住了考验,而且成功地推出和运用了“社保新政”。这个成功的尝试显示,社保制度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势必为后危机时代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做出应有贡献。

  第一,转变增长方式的提出与紧迫性。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协调发展”;2006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此后不久,总书记在考察上海和福建时多次强调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继十六大《决定》提出“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之后,总书记又多次在讲话中强调转变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例如,在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2009年12月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和重申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并且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扩大内需任重道远。从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乎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安全问题。这个转变既具有紧迫性,又具有长期性,不仅存在很多体制性障碍,而且涉及到结构调整的方方面面,包括增长路径依赖、国民经济结构惯性、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例如,低消费率和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于经济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低于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低1个百分点,由此导致收入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居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68.3%,下降到2007年的57%。最终消费率从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8年的48.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2006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63%,发展中国家平均为58%。另一方面,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从2002年的0.85%下降到2008年的0.56%,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由2002年的0.85%下降到2008年的0.71%。2000-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最终消费增加额与GDP增加额之比)从63.8%下降为39.7%。

  上述经济结构现状说明,扩大内需受到的制约因素很多,社保制度既不能包打天下,但又不应无所作为,对此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三,社保制度可以稳定和促进消费的国际经验。改善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保体系可建立消费信心,稳定消费预期,烫平消费周期,为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出贡献。例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发起的一场消费者革命成为日本经济起飞的转折点。再例如,美国经历1929-1931年大萧条之后,1935年建立起的社保制度对美国扩大国内市场和稳定居民消费起到了重大作用,使居民私人消费支出一直稳定在60-70%之间,并稳中有升,成为美国居民干预消费的一个“定心丸”,为二战之后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文章最后说,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实体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峻考验,社保制度受到空前挑战。中央政府沉着应对,及时推出“社保新政”,为保企业、保就业、保稳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2009年“社保新政”的成功实践昭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保制度作为一个“长期投入”的生产要素,既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的制度保障,也是改善民生的最终目标,既是扩大内需战略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