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台湾人讲述真实的台湾(下)

http://www.CRNTT.com   2011-04-25 11:09:30  


 
  帝国冠帽式建筑出现

  1937年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打破了原有的营造计划。日本推行的军国主义与“大东亚共荣圈”的想法,使得日本将台湾以“皇民化”、“工业化”及“南进基地化”重作定位,建筑的风格因此再度与政治的意识形态强力联结。其中的“皇民化”运动,尤其是以全面压制台湾的汉人文化为主,寺庙被大量拆除,传统戏曲与表演(例如歌仔戏与布袋戏)也被禁止,这一段时期算是单一崇拜日本文化的压迫期。

  在这个以军国主义及民族主义作为核心的时代,再次建造与浮现了一批以政治为名的公共建筑,这批建筑大多将一个东方式的屋顶加封在近代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之上,被称为“兴亚与帝国冠帽式建筑”。这一类建筑在台湾并不算多,却能色彩鲜明地与时代背景作辉映,相对可辨识性也极高,而且大都集中在当时作为南进基地的高雄,其中的代表建筑,有高雄市政府与高雄火车站等。

  在这样以公共建筑与西方影响为主的历史叙述外,其实还可以注意的是纯粹的日本和式建筑在台湾的发展。这一类建筑最主要集中在当时日人的宿舍与住宅上(譬如台北温州街一带的巷弄或已改成茶馆的紫藤芦),以及与生活及文化有关的旅馆、寺庙与神社等(譬如台北圆山护国禅寺、中和圆通寺)。

  这些建筑因为没有被权力意识直接影响与控制,因此相对维持着与日本的传统建筑在形式与美学风格上的连接,也能以其独特的姿态进入台湾社会。在日本撤离台湾后,日式的住宅大半被接收改为政府机关的员工宿舍,继续扮演着住宅的角色,并塑就了许多台湾人的共同成长经验。

  暧昧的存在

  在日治时期,台湾曾经建造了大小神社共三十多座,以及几个大城市都独自拥有的武德殿。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低矮的日式文化建筑与民间建筑,逐渐面对被拆除的命运,同时也掀起了社会对于日治建筑与台湾文化及历史的大讨论,也就是说,这些日治时期的建筑,究竟算不算是台湾文化与历史的一部分?

  尤其是国民政府在来台后,曾经对自身文化的正统位置大有担忧,当时面对着与汉族文化割裂已久并长期被日本文化强势影响的台湾社会,国民党在某个程度上确实有着欲将之(日本文化与台湾地域文化)驱除于主流价值以外的意图,譬如1960-1965年发生的查禁歌曲及推行国语运动,大约可视为排斥地域文化以让自身在台湾的统治逐渐正统化的一个例证。

  而与日本文化的关系,更是纠结不明与松紧难料。国府迁台后,先是禁止了日本电影的输入,也禁止日文的配音与字幕,到了1965年才松绑;而1972年后,也再度引发1973年起的禁止日本漫画进口,禁说日文与禁用日语。日本文化基本上是或隐或显地出入在台湾人的时代与社会记忆里。

  对于日治建筑的价值与意义,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辩论,发生在1985年,当时民众就桃园神社究竟应当拆除还是保留进行论争,引起了全台湾社会的关注,最终达成共识,决定保存这批日治时期历史建筑。但直到1992年,第一批日治时期历史建筑才正式被官方指定为文化遗产,如今,已有不少日治时期的建筑得到法令的正式保护与修护,甚至成为观光景点。

  在台湾近代建筑史里,日治时期的建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因各种主客观因素,长期以某种暧昧的姿态存在。这与台湾统治权不断更易的历史命运有关,文化的主导与控制者经常变动,因而普罗百姓与创作者们必须持续处在一个断裂-新起-衔接的角色上,而伴随他们的是幻化与认同的苦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