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台湾人讲述真实的台湾(下)

http://www.CRNTT.com   2011-04-25 11:09:30  


台北的夜晚怎么能缺少时髦男女和美食
深夜的诚品书店,依然人头攒动
 
  越玩越大

  2006年成了分水岭,Live House的发展仿佛一飞冲天。不仅在音乐场地的塑造上,开始在台北及台湾其他城市尤其是在青年学生出没的文艺区域中,打造了更为鲜明的次文化风格及指针意义,同时,作为台湾年轻人玩乐团、发表原创摇滚乐的重要场所,Live House在经营站稳脚跟后,也鼓舞了更多有音乐梦想的年轻人投入玩乐团、创作音乐的文化中。

  The Wall的特色在于引进专业的管理,改变原先地下乐团演出场地及乐团本身的随性方式,Live House提供的节目更加有计划,也更有规模。定期不断引进在欧美、日本对本地乐迷较具有吸引力的独立摇滚乐团,也刺激了本地乐团各色乐风的发展,同时也将原本只是非常小众的摇滚爱好圈,扩大到一般听音乐或文艺爱好者都有兴趣的表演文化。

  甚至,原本在数字时代已不寄望卖唱片赚钱的主流唱片公司,也开始安排有现场演唱能力的歌手,不定期地在Live House演出。这样的做法不仅能经营稳固的歌迷关系、训练歌手的表演能力,也使在Live House举办的300至500人的小型演唱会,成为主流唱片公司办活动的场所之一。比如与The Wall同样在台大附近罗斯福路上的另一家Live House河岸留言,走流行、民谣摇滚或爵士、融合的乐风,近年成为流行歌手转战小型表演场地的首选。

  而The Wall及河岸留言的专业Live House场地经营方式,也使其开始扩大经营规模。The Wall不仅开始进入南台湾,经营高雄市的独立音乐展演场地,近期也要进入东台湾的宜兰,将这样的独立音乐及青年次文化气味继续扩展其影响范围。而河岸留言原本只有容纳约一百人的小场地,在两三年前,又扩大规模另开一个能容纳500至700人的较大场地—河岸留言红楼店,将Live House文化带到过往青少年文化的重镇西门町,由市府旧红楼改设的Live House,让音乐文化场地成为政府文化观光政策的一环。

  日常生活化

  在Live house的表演洗礼下而成长起来的台湾乐团,也已呈现出一路走来的成果。从老团浊水溪公社,到中生代的1976、旺福、回声、甜梅号、Tizzy Bac、熊宝贝、阿飞西雅等,以及近期作品及表演都很受瞩目的白目乐队、麦克白、Mary See the Future等等。由Live House场地所孕育的乐团,以及这些独立乐团持续发表、独立发行的音乐专辑都已有很成熟的水准与多元的音乐风格。地下、独立乐团的数量,也由三年前约五六百个暴增至1000个以上。

  台湾独立乐团创作风气的蓬勃,似乎是Live House更为稳定发展后的必然结果。看起来,玩独立乐团、创作各色音乐的人变多了,但其实Live

  House最重要的终极价值,反而是它作为日常生活化的音乐场地创造者的角色。是那些愿意在华灯初上时停步排队的乐迷,是那些围着喜爱的乐团也在开始玩团筑创作梦的懵懂年轻人,是那些被吸引进去从事独立音乐展演相关工作的热情分子,他们才是Live House具有某种特殊文化吸引力的真正核心。

  在台湾,去Live House玩乐或许已不再是非常小众的活动,反而慢慢被一般文艺爱好者视为日常消费中的选项之一。在有演出的时段钻进某个Live House,大家都会感到这很寻常。这或许是Live House文化褪去其前卫、不流俗的次文化外表,走向更为成熟的音乐场地新阶段的表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