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何伟和他的“中国三部曲”

http://www.CRNTT.com   2012-09-02 09:14:30  


 
城市给了他黑色的眼睛
 
  《甲骨文》的叙事跨度从1999年延续到2002年。这段时间,何伟和他的学生都来到了“比较大的城市”。威廉和他的女友在浙江一所民办高校任教,他们的校友艾米丽在深圳龙华的一家首饰厂打工。何伟则结束了在涪陵的支教生活,在《华尔街日报》的北京办事处打杂。
 
  如同任何一个从边缘到中心的进入者,何伟在《甲骨文》中的叙述颇有点进了大观园的感觉,东张西望,线索复杂而混乱。他经历了1999年中国驻前南使馆被炸后的反美游行,经历了中国式拆迁、北京申奥,阴差阳错地触摸到甲骨文背后的陈梦家、赵萝蕤往事,采访过姜文、李学勤和周有光,接触了维吾尔族人士,还触及了一些敏感人物。饶是他拿过牛津和普林斯顿的学位,也无法应付如此令人眩晕的变化,“就像瞬间经历了整个人生”。
 
  威廉初次尝到漂泊的滋味,就像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漂泊者尝到的那样。他经历了陌生人的欺骗:浙江的这家民办中学远没有想象中好,每天都把中山装的扣子扣到底的王校长其实是个大忽悠,人生最辉煌的一笔是花钱上了一本《世界名人大全》的书,这本书被放在办公室的显着位置。无法适应当地生活的南希两个月后辞职,在四川老家找到教职。威廉在相思之苦中靠给何伟写信和收听“美国之音”打发时日,苦练英语,准备伺机跳槽。

  和威廉一样,艾米丽在深圳关外的工厂慢慢适应工业化的生活,却比威廉多了一样烦心事:应付台湾老板提出的包养要求。何伟每半年去一次深圳,在那里,他看到了关内关外两个世界。每天晚上,艾米丽都和同宿舍的工友一起收听电台热线节目“夜空不寂寞”,讨论如何在远离乡土社会的深圳恋爱和交友。对于她们,这是门新功课。
 
  而在关内,新生的中产阶级正在兴起。他们和打工一族互相瞧不上,后者在听“夜空不寂寞”的时候,他们在泡吧和约会,他们的精神代言者是当时的一本畅销书,《我的生活与你无关》。这本宣扬“堕落的资产阶级生活”,极像某种政治口号的书一度被禁。艾米丽也不喜欢这本书,认为这本书里的深圳“没有灵魂”。对作者的采访让何伟意识到,中国正在发生着怎样的改变。阶层之间的裂痕,正徐徐撕开。至于艾米丽提到的灵魂问题,何伟大概不感兴趣。
 
  威廉的人生观有了变化,城市给了他黑色的眼睛。南希终究无法忍受乡村教师那种一眼看到底的生活和一名秃顶农民的追求,在1999年春节期间,翻山越岭去和威廉重逢。威廉私下找到了一个跳槽的机会,已经变得警惕的他经过反覆确认,终于决定在夏天快结束时和南希一起不辞而别,给王校长一点教训“王校长期望他们在新学期继续任教,而威廉只要一想到他要在开学时手忙脚乱地找两个老师代课,就乐不自禁。”
 
  新的学校也并非乐土,要面临和公立学校的竞争,各个学校都要贿赂教育局官员,试图套点联考题目。虽然对于行贿这件事威廉已不再陌生,但他还是觉得愤愤不平,因为套出来的题往往是假的。
 
  威廉试图调和乡村的道德标准和城市的道德标准,活得很挣扎。他靠学生家长透露的考题赢得学校的6000元奖金,却又良心不安,开始思考何谓公平。在某年期末拿到教育局的“内部情报”后,他再次胆大妄为了一把:向当地媒体曝光。他对何伟说:“我是为乡下学生做的。每当泄题事件发生,只有城里学生得到消息,这对乡下学生是不公平的。”
 
  或许是有意为之的写作准则,或许是毕竟有所隔膜的文化心理体验,何伟对威廉和艾米丽的内心变化几无着墨。一边是南希回不去的乡村,一边是艾米丽无法认同也无法进入的、关内的中产阶级生活;一面是难以为继的乡村伦理,一面是无法认同的丛林准则。在城市和乡村的夹缝处,一群毕业于涪陵师专的年轻人辗转于时代的波谷浪尖,他们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被急速风化和折损的一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