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何伟和他的“中国三部曲”

http://www.CRNTT.com   2012-09-02 09:14:30  


 
延伸阅读:

何伟:以我的方式反映中国

  作者:田志凌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当一个女孩站起来提问,说自己是四川人时,高鼻子的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突然用四川话问了一句“啥子地方?”听众哄堂大笑——美国人海斯勒1996年来到中国,改名何伟,在长江边上的四川小城涪陵工作两年,“涪陵是我认识中国的基础。” 

  今年3月中旬,何伟回到中国,在上海、北京演讲,推广他在中国内地出版的第一本书《寻路中国》,也是他“中国三部曲”的第三部。所到之处,年轻的读者粉丝挤得水泄不通。这让何伟大为意外,在2007年离开中国之前,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外国记者。

  1995年,刚从牛津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何伟开始了自己的一次旅行。他的目的地是俄罗斯,那时他对中国不感兴趣。只是因为铁路从俄罗斯通到了北京,他和朋友顺道过来看看。

  何伟到达北京的时候,正值中国经济建设轰轰烈烈的时期,“我发现中国很有意思,这里的人都特别的意气风发,很灵活,很务实。”何伟有一种预感:这是一个有前途的地方,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他决定来中国生活一段时间,目睹这里发生的变化。

  1996年何伟申请了美国的“和平队”组织,主动要求派到中国当老师,来到了四川涪陵。在这里,他对中国有了最根本的认识。

  1998年,何伟在美国父母家中“待业”,开始写作《江城》,记述在涪陵的见闻。这本书稿刚开始辗转了几家出版社并不被看好,但一经出版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被译成多国文字热销海外,被誉为“认识中国必读的一本书”。

  1999年,何伟回到中国做自由撰稿人。之后他成为《纽约客》驻华记者,并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继续观察和记录中国的变迁,并先后写下了“中国三部曲”的另外两部《甲骨文》和《寻路中国》。

  “来中国以后我不是彼得.海斯勒,我叫何伟。”他给自己起了何伟这个名字,在他看来,“是一个特别简单的名字,何伟也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有点笨,说话慢,说得不清楚,有‘洋鬼子’的口音。”

  2007年,何伟和妻子离开了中国,回到美国。“我有点怕一个作家在一个地方太长,你的眼睛可能不新鲜了。如果去新的地方,可以学习新的东西,回来之后有新的工具、看法。”何伟的太太张彤禾(LeslieT.Chang)曾是《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用三年时间扎根东莞,追踪接触了大量工厂女孩,写成《工厂女孩》一书。两人都在中国呆了10多年。今年夏天,他们准备去埃及,起一个埃及的名字,学习当地的语言,观察和记录那里的生活。

  回到美国的何伟发现自己成了“外国人”,他和妻子在买二手车的时候会用汉语交换意见,会说美国人“怎么吃这么难吃的东西”,俨然自己是中国人。何伟说,五六年后他们还会回来中国,让一对双胞胎女儿来学汉语。而他和妻子也会再次记录中国新的变化。

  《寻路中国》里,何伟开一辆租来的车,沿中国北方的长城一线,一路从东到西,路经河北、山西、内蒙、青海、甘肃最后到了嘉峪关。他细致地记录了沿途遇到的中国北方农民———年轻人正在离开乡村,前往城市打工。书中的另一条线索,是何伟在北京北面一个叫三岔的小山村生活的记录,他与经营乡村旅游而发家致富的魏子淇一家成为亲密的朋友。他记录了村子里的女支部书记,以及一个不惹人喜欢的角色“搅屎棍”。第三条线索,则关于温州一个叫丽水的地方,何伟在那里的开发区,跟内衣扣厂的罗师傅、小龙成为朋友,观察了一家小工厂的起落和打工者的心态与生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