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何伟和他的“中国三部曲”

http://www.CRNTT.com   2012-09-02 09:14:30  


 
患有恐高症的巨人
 
  在论及德国浪漫派时,大诗人海涅说,每个时代都是一个斯芬克斯,一旦人们解开她的谜底,她就会堕入万丈深渊。求解时代的斯芬克斯之谜的冲动,没有谁强过当代的中国。
 
  就像何伟所说的,这个国家变化太快。它的笑容高深莫测。人们刚以为猜对了车头的方向,看到的却已经是绝尘而去的车尾灯;刚触摸到了它飘忽的身段,留下的却只是蜕掉和风干的外壳。而它自己,则像一个瞬间长高,却又患有恐高症的巨人,仓皇中起身,被自己的高度惊得头晕目眩。

  在2011年的一次访谈中,提问者用何伟追问艾米丽的问题追问他:你觉得中国哪些地方是有希望的,哪些地方是十分危险,甚至接近崩溃的?
 
  何伟谨慎地回答,从未有过它在崩溃的感觉,整个体制的稳定性让他印象深刻,但个体、家庭、小型社群也同样十分稳定,这让他怀有忧虑:“我觉得,对中国多数人的心理而言,这会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时代。诚实地讲,我想这便是为何中国人对一个外国人写的关于他们国家的书感兴趣的根由。十年前他们不会太在意的,但今天的中国人开始努力思考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社会和国家,也想看看别处的观点。”
 
  这段话大概能够说明何伟的作品在中国受欢迎的原因。《寻路中国》推出中文版的时候,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余音未散,中国人从未如此急切地渴望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如同一个梳妆完毕的女孩渴望看到自己的水中倒影。何伟提供的这幅中国画卷对我们而言是如此新奇、有趣,充满陌生感,同时又不像理论著作那样难以亲近。即便是一面哈哈镜,这本书也足以让中国读者产生揽镜自照的冲动。
 
  不过,我们却不可谬托知己,过于相信这面镜子。何伟的“中国三部曲”,本质上和利玛窦以后西方传教士式的中国写作并无不同,他们敏于观察中国,却始终隔着层玻璃幕墙。即便像何伟那样,在中国生活了十余年,也终究无力深入幕墙背后的,穿越百代直至当下的文化心理积习,和普罗透斯般不断变换形状的超稳定结构。

  在《甲骨文》中,何伟已经快要触及到中国的隐秘心脏,最后却滑向了更容易引起反应的腋窝,挠了一下。“中国三部曲”无意中记录下了从沉默的“棒棒军”到行动的商人之间的演进,这是解读中国的关键线索之一,但书写者似乎并没有对此产生自觉。何伟记录下很多类似的线索,最终却没有抵达这个国度里的灵魂。那些灵魂仿徨中有盼望,沉默里有惊雷。
 
  中国只是何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挥挥手就过去了。和时代的斯芬克斯相遇,却是我们逃不脱的命运。
 
  所以,我们需要记住丘吉尔的提醒。后者在《英语民族史》中以布立吞人为例说,他们世世代代一直认为猜透了斯芬克斯的谜语,实际上却误解了她的笑容。对何伟而言,他的寻路中国之旅可能仅仅是一场不无善意的误解,于我们而言,却有可能因为误解了这笑容而被吞噬。( 来源:《文化纵横》2012年第一期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