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报纸的苟活空间仍然存在

http://www.CRNTT.com   2013-12-30 14:18:50  


 
  首先是新闻的叙事方式。人们已习惯了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这是多少年来通讯社发电报的方式:“某社某地电”。过去由于电报昂贵、通讯技术限制,先发回最重要的新闻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不重要的放后面。发报费不够、通讯中断、版面限制,后边的内容随时可以删减。新闻通常也很短。

  但现在谁还发电报?凭什么要把新闻写成干巴巴的5W1H,而不能像小说一样起承转合,引人入胜?如果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谁还会点击后面的内容和广告?短是必要的,在海量信息的时代,可能需要更短,甚至标题党、配美图,否则在那么多的新闻里,谁会注意你的新闻呢?但由于有链接,新闻也可以写得很长,配上各种相关不相关的信息,读者有兴趣、有时间,可以一路点击下去,网站巴不得你多停留呢。同样,在写稿时,恐怕要考虑哪些是热词、关键词,既便于做链接,也便于搜索,要知道多数人的信息是靠搜索得来的。

  其次,媒介融合即多媒体,从可能成为必需。记者不再像报纸时代的写作、编辑、摄影、美编、排版、校对分工那么明显,每个人都得是多面手。同时行业的竞争加剧,要减少开支、扩大平台、一人多用,媒体也不愿再养那么多人。台湾的《联合报》集团,上世纪90年代有6000多员工,基本上只做单一的报纸。现在只有1000多人,除了尚未停刊的报纸,还要搞网站、电视、会展、电商。原来全岛就几家报纸,开放报禁后,涌现出众多媒体。信息无疆界,还有无数岛外的媒体、网站,而读者总量就是那么多。要想生存,只有压缩人员、一人多能。

  最后,新闻的全球化。过去报业竞争和垄断的结果,是一城一报或几报,多数读者只关心本地新闻,看一份或几份报纸。哪怕对其他地方感兴趣,也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互联网完全改变了时空概念,使人们共生于地球村。而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使人们相互依赖、联系到一起。网络让地方新闻变成全国新闻,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区分不再明显。即使有语言障碍,但有图有真相,视频是普世的,传播是无国界的。当年美军的虐囚丑闻是国际新闻,现在偏远的内蒙古老兵打新兵,难道只是国内新闻吗?

  网络时代,一个人能做很多事;一个国家的事,全球都在看;墙内开花,里外有味。(来源:腾讯大家12月27日 09:13)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