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 |
中评智库:台民粹主义的演化与影响 | |
http://www.CRNTT.com 2019-10-07 00:03:18 |
注释: 〔1〕台湾学者庄雅仲在著作中使用了这一概念,意指民众从威权时代的缄默中走出,不仅在街头游行中通过高音喇叭表达政见,而且随着电台、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开放而大声表态,表现出高度的政治参与热情。庄雅仲:《民主台湾:后威权时代的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三章“大声公众”。 〔2〕Isaiah Berlin, "To Define Populism",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3 no. 2 (1968), pp173-178. 〔3〕保罗·塔格特:《民粹主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4〕Mudde, D., & Kaltwasser, C.R., Popu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pp.38-39. 〔5〕张佑宗:“搜寻台湾民粹式民主的群众基础”, 载于《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75期,2009年9月号,第89页。 〔6〕E. Laclau,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Marxist Theory: Capitalism-Fascism-Populism, London: New Left Books, 1977, p.173. 〔7〕Margaret Canovan,Populism, London: Junction, 1981, p.13. 〔8〕郭中军:《台湾地区民主转型中的民粹主义》,学林出版社,2014年。作者在书中设有一章专门讨论“政治家的民粹主义”。 〔9〕邓志松:“民主社会中的民粹运动:一个理论面的探讨”,载于《台湾政治学会第七届暨“跨越2000年的政治学研究:两岸学者讨论”研究会论文集》,台湾政治学会,2000年12月。转引自郭中军:“台湾学者对台湾民粹主义的研究述评”,载于《台湾研究》,2011年第5期,第25页。 〔10〕王振寰、钱永祥:“迈向新‘国家’?民粹威权主义的形成与民主问题”,载于《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0期,1995年8月,第30、50页。 〔11〕黄光国:《民粹亡台论》,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第11页。 〔12〕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第342页。 〔13〕彭怀恩:《台湾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14〕林毓生:“论台湾民主发展的形式、实质与前景”,载于瞿海源、顾忠华、钱永祥编:《自由主义的发展及问题:殷海光基金会自由、平等、社会正义研讨会论文集》(第1册),台北:桂冠图书公司,2002年,第1-24页。 〔15〕陈毓钧:《半个民主先生李登辉》,台北:博物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第78-79页。 〔16〕郭台辉:《历史社会学的技艺:名家访谈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7页。 〔17〕邓尼斯.史密斯:《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页。 〔18〕钱永祥:“主权政治的苦腥滋味:关于晚近政潮的几段札记”,载于《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7年第65期,第211页。 〔19〕王振寰:《谁统治台湾?转型中的“国家”机器与权力结构》,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6年,第327页。 〔20〕黄纪:“无党籍人士的竞选言论策略”(下),载于台湾《联合报》,1980年12月1日。 〔21〕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编委会:“迈向公共化、超克后威权——民主左派论述的初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基调论文,2003年10月4日-5日。 〔22〕王振寰、钱永祥:“迈向新‘国家’?民粹威权主义的形成与民主问题”,载于《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0期,1995年8月,第54页。 〔23〕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2页。 〔24〕徐桂峰:《台湾集会游行十年记事》,台北:自立晚报文化,1989年,第11-42页。 〔25〕庄雅仲:《民主台湾:后威权时代的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70页。 〔26〕朱云汉:《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00页。 〔27〕张茂桂等着:《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台北:业强出版社,1993年,第264页。 〔28〕林毓生:“论台湾民主发展的形式、实质与前景”,载于《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10期,2003年1月号,第7页。该文同时收入瞿海源、顾忠华、钱永祥编:《自由主义的发展及问题》,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29〕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编委会:“迈向公共化、超克后威权——民主左派论述的初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基调论文,2003年10月4日-5日。 〔30〕庄雅仲:《民主台湾:后威权时代的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72-76页。 〔31〕王御风:《台湾选举史》,台中:好读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第141页。 〔32〕陈孔立:《台湾民意与群体认同》,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124页。 〔33〕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编委会:“迈向公共化、超克后威权——民主左派论述的初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基调论文,2003年10月4日-5日。 〔34〕“太阳花凸显台湾经济的困境”,台湾《经济时报》,2014年4月3日。 〔35〕庄礼伟:“白衫军事件与台湾政治新格局”,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8月21日。 〔36〕台湾学者江宜桦曾把民粹主义、黑金政治、统独争议与后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等问题视为台湾民主政治的“四大隐忧”,参见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第341-347页。 〔37〕张佑宗:“搜寻台湾民粹式民主的群众基础”, 载于《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75期,2009年9月号,第87页。 〔38〕Guillermo O'Donnell, Counterpoints: Selected Essays on Authoritarianism and Democratization,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9,p,38. 〔39〕张佑宗:“搜寻台湾民粹式民主的群众基础”,载于《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75期,2009年9月号,第96页。 〔40〕陈星:《台湾民主化与政治变迁》,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91页。 〔41〕贝淡宁:《贤能政治》,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第190页。 〔42〕Russell J. Dalton & Martin P. Wattenberg. Parties Without Partisans: Political Change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43〕林聪吉:“欲迎还拒:台湾民众对政党必要性与政党信任的态度分析”,载于《台湾政治学刊》第17卷第1期,2013年6月,第187-188页。 〔44〕林聪吉:“欲迎还拒:台湾民众对政党必要性与政党信任的态度分析”,载于《台湾政治学刊》第17卷第1期,2013年6月,第199、204页。 〔45〕Gedengil, Elisabeth, Andre Blais, Neil Nevitte, and Richard Nadeau. "The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 of Anti-Partyism in the 1997 Canadian Election." Party Politics, 2001,7(4): 491-513. 〔46〕张佑宗:“搜寻台湾民粹式民主的群众基础”,载于《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75期,2009年9月号,第102、107页。 〔47〕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编委会:“迈向公共化、超克后威权——民主左派论述的初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基调论文,2003年10月4日-5日,第10页。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