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 
中评智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

http://www.CRNTT.com   2020-11-01 00:02:0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研究 

  以往我们熟悉的现代政治学的许多思考,本质都是立足在西方资本主义这个经济基础之上,正如亚当·史密斯所说的“追逐个人私利有助于实现公共福祉”,这个资本主义的经济是以“私有制”的利益为基础,政治作为经济上层建筑,一切都以维护“私有制”的利益和权益为出发点,在价值观方面也以个人主义为崇尚,西方国家所吹嘘的所谓普世价值“自由”、“平等”的人权,也是围绕着个人主义所衍生的权力。虽然西方国家还给这些权力配上法律的框架,然而并禁不了贪婪的人性,并不能一如资本主义最初的假设那样,在经济领域中“个人利益”的追逐,最终汇总为公众的利益,在政治领域过度强调个人主义的主张,更容易演变为理所当然地以私害公;所以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在开始之时,确实可以透过激发个人利益的动机转化为动力,推动社会的变革。但是最终必然异化为社会再变革的阻力。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对立起来,个人主义认为“整体而言,对于公共利益大致存在着两种呈一定对峙关系的理解方式。 

  第一种理解方式认为,公共利益祇能是每一个人所感知的私利或个人利益之交集或集合,在个人利益之外即无公共利益可言。第二种理解方式则认为,公共利益固然反映了社群的整体利益及长远利益,但亦可能损及特定社会成员之利益,亦即也可能是以部分成员之某种克制或牺牲为代价。对倡议中庸之道的中国人而言,认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对存在,辩证地存在,换言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一体的两面,国家既要也必须同时维护个人的权力和权利,也要促进集体的安全和发展,在中国人看来这原本就是国家该做的事,二者之间并不冲突。当然也有些事在优先顺序上会出现互排性,在此情况下,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中,优先选项通常是集体为先,因为中国人的思惟方式就是偏向“由大而小,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的顺序逻辑,所以“没有国哪有家”、“国仇未报,何以家为”对中国人而言,是自然之理,是理所当然,不证自明的事。由此出发,中国人在处理“政治”时,主要的对像是集体的“人民”,而非个别的“人”。 

  晚清以来,中国开启了现代化的历程,在现代化的生发与建构中,中国人的现代性亦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塑造,而在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或是政党的现代化努力,不论是向资本主义的路径取经或是向马克思主义的路径取经,除了形式上的器物、制度的模仿、移植之外,在内在的价值观方面,西方的思想都是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资本主义部分一如前述,而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阶级解放”是“个人”的解放的前提,但其终极的目的还是在“人”的真正解放,人的“全面自由”才是马克思的根本目标和终极关怀,为其后的中国国民党用之于台湾的现代化建设之中。中国共产党师法马克思主义,透过先集体后个人的价值模式建设中国大陆的现代化,在两岸的中国人现代化过程中,透过不同途径的现代化历程,本质上都是西方移植而来,但是塑造民族现代性方面,中国大陆偏向集体主义,而台湾则偏个人主义。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则进一步抄袭西方的制度,延用至今。在中国大陆自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就开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至今日,中国的政治学已经开始逐步探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学,例如,其大框架如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