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报业30年:从宣传回归新闻

http://www.CRNTT.com   2008-12-12 00:08:10  


 
  冯锡良要求编辑画版的时候,先确定图片的位置、大小,再考虑文字,从头版到最后一版,每版都有一幅8寸到10寸的大照片。很快有了议论之声:太吓人了,每个版都用这么大的图片。

  王文澜拍摄的儿童吃西瓜的照片,登上了《中国日报》的头版;北京的风沙,也以新闻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用了整整半版,这在社会主义中国大概是第一家。

  没过多久,《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开始有六寸、八寸的照片了,紧接着《中国青年报》全面学习《中国日报》的大照片风格。新华社摄影部主任把《中国日报》的图片做成幻灯,号召大家向《中国日报》学习。

  中央大报大搞批评报道

  1978年之后,新闻人反思自己在“文革”中的职业角色,渐渐担当起“社会瞭望者”应该承担的责任。有论者认为,建国之后报纸议政是从新时期开始的。1980年,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第五次会议相继召开。《人民日报》整版发表代表和委员们所提的实质性问题。提高了国人对报刊议论国事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后,物价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要不要搞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每每成为报刊公开讨论的话题。一面议论国事,一面为民喉舌。新时期的第一波舆论监督,中央级大报走在前头。而且监督的对象不仅仅限于坏人坏事,甚至不限于行业不正之风。

  1980年,《工人日报》揭露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事故,阻止了一些领导人企图蒙混过关,把丧事当喜事办,又揭发中央委员、鞍钢党委副书记、弓长岭铁矿党委书记王君绍骗取荣誉、打击迫害揭发他的职工。同年,《中国青年报》批评商业部长在饭店吃饭不照标准付费。

  1982年,黑龙江双城堡火车站的装卸工人在给双城青年商店卸洗衣机的时候,要求留下十台洗衣机,按出厂价卖给他们。双城青年商店不同意,装卸工人就以摔洗衣机的恶劣做法报复,一共摔坏九十多台,造成八千多元的损失。2月6日,双城青年商店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写信,2月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把这封信全文播出。此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对此事进行追踪报道。一层层剥开铁路部门包庇职工,借职权谋私利的种种问题。

  晚报引出周末版

  1980年代初,《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等相继复刊,如同一股春风,给习惯了“两报一刊”和颂扬性报道的读者带来新鲜的感觉,它们连同一些所谓“街头小报”,给机关报带来了压力,为了避免读者流失,各地机关报开始改革,很多周末类报纸(如 《南方周末》)就是这时候创办的。

  从1978年到1988年,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10年,虽然市场经济还没有成为明确的国策,但国门已经打开多年,社会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多了,对信息的需求也增加了。

  面对越来越丰富的社会现实,人们希望媒介不仅对自己身边的生活小事做出解释,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也得给出深刻的解读,这便是晚报、周末类报纸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