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报业30年:从宣传回归新闻

http://www.CRNTT.com   2008-12-12 00:08:10  


 
  机关报遭遇市场滑铁卢

  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对北京居民读报选择做过一项大型调查。结果发现,面向全国发行的“中央大报”所拥有的读者数量不敌《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甚至《北京广播电视报》和《精品购物指南》。不容否认,媒体的影响力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央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慢慢被打破了。

  不但中央级大报遭遇市场滑铁卢,省市级机关报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1993年,《成都晚报》的广告额是6000万,《四川日报》的广告额是3000万。此前,《四川日报》的广告额一直遥遥领先于《成都晚报》。

  都市报:嫁接其他报种优势

  《四川日报》的副总编辑席文举奉命创办一份赚钱的报纸,以改变尴尬局面。既然被晚报打败了,席文举首先想到的是向晚报取经,从北到南,把《北京晚报》、天津《今晚报》、南京《扬子晚报》、上海《新民晚报》、广州《羊城晚报》跑了个遍。“当时晚报是一种什么格局呢?上午读党报,下午读晚报。文化、体育、社会、连载是晚报的四大支柱”,席文举很快看出了晚报的门道。

  走到南京的时候,《扬子晚报》的总编周正荣对席文举说:读晚报的人不知道党的方针是不行的,要在晚报上嫁接党报的优势,也就是时政新闻。席文举很认同周正荣的观点,又把周的观点发展了一步:不仅党报的优势要嫁接,各种报刊的优势都嫁接。

  席文举认为,1980年代后期,全国法制报纸热,《西安法制晚报》可以发行到20万份,靠的是案件报道;1990年代初,广播电视报登节目预告和电视剧花絮,就有上百万份的发行量,说明老百姓有这方面的信息需要;“地摊报”火是因为有故事性,如果读者需要,要办的这份报纸完全可以一天生产一个特别报道……

  把所有这些讯息都集中在一张报纸上,就不是传统晚报的格局所能容纳的了。所以,席文举把要办的报纸定名为《华西都市报》。

  嫁接法卓有成效。由于报道的内容取决于读者是否感兴趣,这张报纸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华西都市报》创刊的第一年里发行量每月增长一万份,到第二年年初就有了十多万份的发行量,第二年年底,广告额超过《成都晚报》,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