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 | |
中评社台北论坛:客家族群政治板块变化 | |
http://www.CRNTT.com 2010-12-03 00:17:02 |
客家族群政治影响力下降前景不乐观 其次从政治席次角度瞭解此一问题,不论如何,“中央机关部会”首长及“立法院”不分区席次的多少是族裔政治力量大小的具体指标;准此而言,国民党与民进党执政期间,分配给客裔一线位置的情形极少。一般仅象征性地配给二线、三线位置,如冻省之后的台湾省主席,或一年仅数亿元预算,连“行政院”原民会预算零头都不如的“客委会主委”,他们认为,这样子安抚客裔,客裔乖乖在旁边当一个象征与陪衬就够了。如果有人要举例说某某大员是客裔或具有部分客裔血统来反驳本文前述的说法,请先检视该大员对客裔或台湾的多元民主社会曾做过什么贡献。, 总的来说,客家运动20年来的结果,对客裔而言,国民党与民进党似乎很有默契,均采取相同的“集中化就是边缘化”的策略,这是非常残酷而写实的话。虽然有很多人高度赞扬“行政院”成立“客家委员会”、地方政府成立客家事务委员会或局处课,但本质上这只是仪式性的安排。甚至可以这么提问:这些客裔事务行政机构的设置到底是建构台湾多元文化社会及落实民主政治的具体实践,还是基于政治控制与社会控制所作的安排?这两个是完全不同层次的问题。 在台湾政党政治正式出现,成为台湾政治舞台的基调之前,客裔台湾人确有地方派系,但基本上这些派系并没有将客裔族群分裂;派系基本上是利益分配,利益是会流动的,派系也会解构重构。但是到了政党政治出现以后,客裔族群内部开始被两个政党所掌控的对立意识形态切割。每4年或8年以意识型态切割一次,客裔族群一分为二,切割时刀刀见骨;一旦政党再轮替的时候,又再一次切割,二变为四。这个切割与对立之深刻,若仅凭在学院或象牙塔里读一些文章是无法理解的。唯有在地方上第一线与基层认真对话时,才能深切感受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那种切割是很难修复的,因为其对立已经意识形态化了。 下面再谈相关的客裔资源问题,台湾客裔族群从完全没有资源,到经由客家运动取得了一点点资源,因为先前的基数是零,所以只要加一点资源就好像增加了很多,很多人就突然眼花瞭乱的,认为客裔不得了了,好像突然飞上天了。 因此现在便出现许多错误的看法,认为客裔研究是显学了,客裔事务变得很重要,客裔资源增加很多,客裔地位提升很多。但若愿意心平气和地来检视真相时,便会发现其实不是这样子。只不过因为长期以来客裔的资源基数是零所造成的误解而已。然而在客裔群体被意识型态切割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之后,这样有限的资源,譬如说各种客裔事务行政机关,扣除人事费及办公场所租金,能作为客裔语言文化复苏用的其实十分有限,在采购法及制约下,能发挥的效用其实十分有限。如果更精细的论证下去,就挥发现更严肃的资源问题,间单的说就是,各种客裔事务行政机关的业务到底是以文化性为主还是政治性为主?我们不否认这些行政机关的成立,不论“中央”与地方都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性,但是其成立原因,客裔主观的愿望与“国家机器”操作的心态是两回事:后者是要当作政治控制与社会控制的工具,前者则希望这些机关能带领客裔语言文化的复苏。虽然语言文化也是政治力量的一种呈现,没有政治力,什么都没有。但问题就在这里,若“中央”到地方的客家事务行政机关的政治性远大于文化性的时候,客裔语言文化复苏的愿望落差就会很大很大。 刚刚跟各位做的这些很浅的报告,主要说明客裔族群的政治板块有限,并不坚固,影响力也不像不明就里的人想像的那么大,要努力的还很多很多。但如果客裔的族群认同不能改善、加强,那客裔族群的机会是十分有限的。谢谢!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