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影响台军“国家认同”的矛盾因素

http://www.CRNTT.com   2011-01-30 00:19:08  


  

  (二)历史渊源与国民党关系密切,曾经具有浓厚的“党军”色彩。

  台军声称:“‘国军’是‘国家’的军队,必须服从‘宪法’,贯彻‘军队国家化’;‘国军’今后与各党派之间保持超然、独立的立场与区隔、等距、良好的互动关系,绝不涉入任何政党活动;‘国军’服从民主宪政,依法服从新任‘总统’领导,绝无疑义。”(注20)但是,自黄埔建军到第一次政党轮替,长达近八十年形成的浓厚的“党军”色彩,并非短时间就能消失;何况,即使台军果真迫切需要“保持超然”,但民众观念上对它的“党军”定位也难以轻而易举地彻底改变。

  “柔性政变”即是例证。

  2004年3月,因“总统”选举争议,岛内蓝绿两大阵营形成了自戒严解除以来最为惊心动魄的对峙。刚刚度过危机的陈水扁,在4月份“感恩谢票餐会”上首度提及所谓“流产政变”;11月14日为民进党“立委”选举造势时又说:“选后泛蓝以准革命的方式,发动群众在‘总统府’前抗争一个月,要利用人民力量推翻‘政府’,并呼吁军警人员站出来”;“我要告诉各位一个秘密,已查清楚3.20后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要高级将领站出来‘装病住院’、‘请辞’”;“这不是军事政变,不是战车、大炮开出来那一种,而是柔性政变,好在我们‘军队国家化’已有成绩,没受到唆使。”(注21)在民进党利用“独派”媒体铺天盖地的炒作下,本是捕风捉影的“柔性政变”之说,迅速成为牵涉大陆、国民党、民进党、台军的重要政治事件。

  尽管这一风波最后以法律途径暂时得以象征性的平息,但是,它本质上是一个牵涉军方但又并非军方自身所能左右的政治问题。陈水扁、民进党将党军关系当作政治议题炒作,“一石激起千层浪”,各方面被迫做出回应,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会上对党军关系的政治议题本来就比较敏感,仍存在着对国民党与台军之关系的怀疑心态。早在2003年,政治倾向“偏独”的《台湾日报》便质疑:“过去的‘国军’是‘国民党军’,难道现在的‘国军’还与泛蓝同一肚腩?”(注22)对如此社会心态,台军也颇感无奈:“事实上,对‘国军’而言,更进一步的挑战,是何以使外界不再以旧思维看待脱胎换骨的新时代‘国军’,毕竟在长时间的刻板印象养成后,面临类似情况,各方习于参考过去的经验提出相似指称。”(注23)

  同有着一百多年漫长历史、曾经多次亲自率领军队作战的国民党相比,民进党与军队的关系,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没有国民党与军队的关系那般“丰富多彩”。由于威权时代国民党的确利用过特殊的党军关系优势“打压”民进党,多年来,民进党已经习惯于利用似是而非的“弱者”形象制造悲情意识,炒作党军关系议题,把军队置于公众、媒体的检视之下,一来可以强化国民党的负面形象,勾起选民对威权时代国民党一党独大的回忆并产生厌恶感;二来至少可以防止与国民党尚有一定感情纠葛的部分军人暗中做出不利于民进党之举动。

  但平心而论,政党认同“即许多人长时间在精神上加入某个政党所必然产生的一种倾向。强烈的政党认同者毫无疑问地为其政党投票”。(注24)一般认为,台湾军方在政治倾向上是支持国民党的,国民党似乎也比民进党更重视针对军人的政治动员(注25);但是,戒严解除之后的十几年时间,台湾政治版图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民进党迅速壮大,拥有庞大而稳定的支持者,两大阵营的实力不相上下已是基本现实。而且,名为“军队政治中立”教育的深入和持续,尽管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台军作为政治工具的本质,但对约束军人的政治偏好和参与热情,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政党轮替成为台湾政治常态后,尽管由于历史因素,部分军人尤其年长将领与国民党可能存在某些情感瓜葛,但时至今日,可以说岛内任何政党与军队的关系,都不像威权时代国民党同军队的关系那般明确、牢固、持续(注26)企图在政治纷争中“洁身自好”的军方,“国民党情结”淡化乃是必然趋势;不仅淡化,而且与国民党之间发生摩擦也在所难免,比如,2006年国民党与民进党围绕军购展开斗争时,就有军人指责当时的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他阻挡军购案是不顾官兵的死活,甚至扬言暗杀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