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22岁教授昭示“民科”才是中国未来?

http://www.CRNTT.com   2012-03-23 11:44:10  


 
  和“民科”们同时代的人掌控着主流学术资源,也妨碍着学术创新

  如今大部分高校的中坚力量和实权者其实和大部分“民科”都生于同一个时代。从1957年的反右运动算起,中国的学界产生了长达20年的断代。而如今掌握着学术资源的基本就是恢复高考后头三年参加高考的“新三届”们。其实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被时代赋予了“民科”思维”,并且这样的思维阻碍了今天的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早年的社会经验让他们往往很贪恋权力和资源,而在学术上他们的根基也不是那么牢靠。早年在底层的混迹虽然使他们具有了很强的处理俗务的运作能力,但他们常常也自觉不自觉地把学术俗务化。同时,他们的“大跃进”思维也体现在迷信核心刊物,喜欢去做各种大项目上。常常被诟病的学术体制具体起来就是他们所组成的。(参考:应星:且看今日学界“新父”之朽败,《文史纵横》,2009年第四期)

  倘若导师自己都缺乏科学精神,又如何去带好学生呢?这样体制下很难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科普记者方玄昌曾经讲过,一位中科大少年班的数学博士一度看了网络上一位“山西老农”的发言后对能够根据地震云预测地震深信不疑。对于一种“超科学”的理论,起码的质疑精神是一个博士应该具备的。

  其实,中国的数学尖子并不是自身欠缺什么,而是缺少机会,缺少一流数学家熏陶和指导。要成为一流的大师,一般情况下就要跟国际一流的导师去做。其它学科也同理。可是他们的导师们却往往不是真正的导师,而更喜欢“老板”的角色,让学生成自己的免费劳动力。

  因此,中国的学术界,体制有问题,而在关键的“人”上,更有问题。

  刘路身上最为可贵的是科学精神,这种精神不管“民科”还是“官科”都缺乏

  竺可桢在1935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中国近30年来所提倡的科学救国,只看重西方科学所带来的物质文明,却忽略了培养科学成果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应该: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真正阻碍中国科学精神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至上和实用思维。”这段77年前的话在今天也是成立的。不管是“民科”也好,还是中国的大学也罢,都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

  伦理至上和功利主义让学界的论资排辈现象严重,让学术往往屈从与权威和权贵,独立性尽失。

  刘路论证猜想源于自己对数学的热爱,思想自由、不受束缚,同时,刘路具备理性与实证精神。所以,在刘路身上,体现着中国学术界的希望。

  □ 结 语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是大多数人都能学习科学精神。刘路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民科”还是官科,很多号称搞科学的,其实都缺乏这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当然,这也是时代的糟粕所致。

  (本文来源:腾讯评论《今日话题》2012年3月23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