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 |
胡适与自由主义:一种思想和错位的时代 | |
http://www.CRNTT.com 2012-05-30 13:41:22 |
此间三联生活周刊日前登载文章“胡适与自由主义:一种思想和错位的时代”(上): 一种思想和错位的时代 胡适与自由主义 被四面夹击的胡适 在一个不断两极化和激进化的社会中,胡适试图去寻找一条超越阶级斗争,和平独立的发展道路。他致力于学术独立,科学救国,以至于每次重回北大都带着一个雄心勃勃的长远大计。然而,时代偏偏无法给他一个正面求证的机会,他也无力给自己创造任何机会。 主笔 李伟 胡适之死 胡适的墓位于台湾省台北市东郊南港,在“中央研究院”对面的一座小山上。这个地方叫做“胡适公园”。胡适和妻子江冬秀、长子胡祖望就葬在这里,他可以日夜眺望着生前工作的地方。 墓的上方是蒋介石的题字“智德兼隆”。墓志铭是他的学生、历史学家毛子水所写:“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1962年2月24日,是胡适生命的最后一天。到今年,他已逝世50周年。胡适故去时72岁,算不上高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从传统士大夫的角度,无疑是个完美的终结。 那天台湾“中研院”举行选举,7名新院士当选。院士们发言后,胡适提出了一个问题:“五四”以来,科学精神为何还未生根?大家议论过后,胡适说了自己的想法:“几十年的政治变动,八年抗战,十年内乱,使我们的好多梦想未能实现。”随后,他又把话题引到了另一个方向:言论自由。他称台湾的言论比以前的自由了,已经有200多种杂志了,在“检察院”也有“一帮老先生老小姐聚在一起讨论批评”。 胡适这番话有些言不由衷,其实他想讲的是民主。“科学”与“民主”是“五四”思潮的主题,这两面旗帜胡适已经举了四五十年,从未放下。他讲完了“科学”未能生根,自然会说到“民主”怎样落地,但此时话到嘴边,胡适也不得不留了半句。 当时在场的研究员张朋园后来写道:“那时候台湾的蒋介石政权还不容许在公开的场合批评时政,民主话题还是禁忌,不得不以言论自由敷衍一下。”但这样的迂回,欲言又止,实在不是滋味。胡适有点激动,也许身体已经感到不适,就打住了话头说:“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大家再喝点酒,再吃点点心,谢谢大家。” 此时正是下午18点半,有人上前与胡适话别。忽然胡适面色苍白,摇晃了一下,仰身向后倒下,旁边的钱思亮伸手扶他,但已经来不及了。胡适的头碰到了桌沿上,身体倒在了地面,从此再没有醒过来。这是胡适第四次心脏病发作,抗战期间他在美国做大使,听到丢了汉口之后,心脏病第一次发作;第二次发作是在听到广州沦陷,中国彻底失去了出海口这一消息之后;第三次发作在他去世之前一年多,住了很长时间的医院,无法工作。 胡适死后,周恩来说:“胡适是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帝的。”换做李敖的表述则是:“40年来,能够一以贯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宣传他所相信的,而且在40年间,没有迷茫,没有‘最后见解’的人,除了胡适之外,简直找不到第二个。”尽管李敖所写的《播种者胡适》引起了一场关于胡适评价的论战,但是胡适思想的统一与坚定却是没有人反对的。 胡适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得到他所说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说话的自由、政治的自由、信仰的自由——但是他一生都在追求这样的自由。正因为这种几十年来的持之以恒,胡适的名字才成为一个文化象征,代表着科学、民主、思想自由、言论独立、怀疑精神与实事求是、为真理而真理、社会改良与文化改造、健全的个人主义等等价值。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