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贸易大国的升级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5-21 08:44:55  


 
  第二,保持外贸政策与外资政策的有机结合,大力吸引出口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之时,正处于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对外转移的节点。中国牢牢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性机遇,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政策举措,大力吸引出口型外商直接投资,将外商投资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品牌和国际销售方面的优势与低成本生产要素的优势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技能优、吃苦耐劳的优势,使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理论的指导下,为推进大进大出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国实施了“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政策,鼓励发展来料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政策规定,凡用于加工复出口的进口料件,进口时无需交纳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只需在出口时向海关核销即可。这一政策一方面保护了中国缺乏竞争力的上游制造业,另一方面也令中国在国际贸易保护程度较高的状态下大范围地参与了全球分工,从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了趋利避害。大部分国家都是通过建立出口加工区来吸引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没有象中国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加工贸易政策的,因此,也就没有像中国这样大规模地参与全球分工,并从中获取利益的。加工贸易政策是外资政策与外贸政策的重要结合点,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大创举。

  第三,将吸引出口型外资企业与增强本土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增强本土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人民币汇率的贬值(1994年以前)、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放松外贸权管制、改进通关等贸易便利化和大力开展贸易促进活动。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本土制造企业出口竞争力大幅增强,制造业出口高速增长,在出口中的份额明显提升。

  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

  文章认为,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阶段,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的比较优势也处于快速转换时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外贸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一,中国出口竞争力主要集中于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环节。从海关统计数据看,中国出口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电产品出口已占到中国出口近六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约三成。但如果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看,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仍集中于劳动密集的低附加价值环节。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苹果手机。苹果手机是在中国组装生产的,但生产苹果手机的大部分上游产品需要从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进口,在华生产的主要环节是简单的零部件加工和成品组装。据有关资料,一个最终售价178美元的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增值仅3.4%。

  从出口的技术含量看,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明显提升,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品如电信设备、交通设备、发电设备以及一些成套设备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国际竞争力日益加强。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仍集中于中低、中等和中高等技术,高技术占比仅约5%,远低于世界平均的18.25%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