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服务业不应成经济增长“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14-08-08 08:43:12  


 
  文章分析,中国服务业在经济总量构成中的弱势状态,以及增长步伐的不稳定,主要与依赖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直接关联。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基础设施等与经济增长相关的领域,相应地对公共服务行业的投资形成“挤出效应”。资料显示,过去10年中,公共财政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年均保持13%以上的增速,个别年份甚至达到20%以上,但同期作用于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项目的支出,却从高峰期的18%降低到了目前的10.1%。再加上政策对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部分领域的门槛约束,与过去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62%相比较,同期中国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速落后了4个百分点以上。在社会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未能形成有效支撑的前提下,服务品供给不足必然在所难免。

  问题关键在于,由于公共服务品短缺,居民不得不高价购买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以致出现改革成本由居民承接和分担的现象,其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也相应被大大强化。不仅如此,社会保障体系的欠缺也提升了居民对未来风险和收入不确定性的预期,而为了最大程度地规避未来不确定性,居民只能提高储蓄,从而直接约束了居民对服务品的购买能力,进而削弱服务业增长的客观动能。还需注意的是,过去10多年中国内服务项目价格指数都大大高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因此,服务价格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消费需求,从而限制了服务业的增长半径。

  文章指出,继续营造与扩充服务业在经济构成中的正能量,必须在顶层设计上纠正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在财政供给层面硬化对服务业的公共资源投入比重,形成优先发展服务业的社会投资导向。不仅如此,由于中国服务业时下正处艰难追赶过程,迫切需要政府削减税收等成本负荷,同时降低民间资本的进入门槛,激活服务业本身的竞争性能量和产品供给能量。当然,除了在供给方面培植撬动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杠杆外,在需求层面政府还应该增大对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产品的采购力度,重构政府、企业和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制度,通过较大幅度地增加居民收入,以拉动其对服务品的购买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在需要为服务业“给力”的基本方阵中,企业转型升级应当成为关键和核心的牵引力量。必须承认,长期满足于“代工制造”尽管让中国企业获取了微薄的利润,但也弱化了企业进行设计开发、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在动能,从而极容易使企业跌入受制于人的境地。因此,中国企业必须从传统加工制造的窠臼中迅速解脱出来,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步伐,同时主动参与服务业新业态的构建,以实现从加工贸易到服务贸易的有序转换。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