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警惕经济虚拟化

http://www.CRNTT.com   2014-09-18 09:09:42  


  中评社北京9月18日讯/中国企业联合会近期发布的“2014中国企业500强报告”显示,内地17家银行净利润总额占到全部500强企业净利润总额51%,这也是500强企业中银行业利润总额首次超过其余483家企业总和。

  中国经济周刊发表特约评论员葛丰文章表示,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银行业本身利润突飞猛进,另一方面非金融部门盈利能力持续下降。这两方面的趋势相互捆绑,主要基于内地银行业自身盈利能力并不牢靠,其高速增长的利润总额无非来自于信贷扩张与高存贷利差。

  截至2013年末,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业已攀高至71.9万亿元,与此同时,国际上通行的利差大约仅为1.4%~1.5%,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则只有1%左右,但是内地利差高达3%以上,高出的2%利差折算成利润贡献,大致相当于近1.44万亿元,这也就是说,内地银行看似光鲜的净利润总额,几乎全部来自存款户与贷款户的无偿补贴。

  文章称,那么为什么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内地银行业仍然能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格局(总体而言)下的高存贷利差呢?追溯其原因,除了存款利率仍未放开上限管理外,市场自身长期固着的结构性缺陷无疑更具本质性与长远性。

  这类缺陷几乎反映在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基本的一点,可以归结为内地金融体系存在高度单一性,这种单一性既体现在以银行贷款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占到中国全部融资额的畸高比重,也体现在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体的少数银行几乎构成了中国全部银行市场,而且这些数量极其有限的银行产权安排高度雷同(国有绝对控股)、盈利模式高度雷同(存贷两头放大)、目标客户高度雷同(国有大型企业)、品牌信誉高度雷同(国家信用背书),而这种几乎无差别的金融供给不仅与中国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背道而驰,而且更重要的是,失衡的金融安排使得市场主体间展开的博弈不可能均衡,因此其结果(市场均衡价格,即利率)只能是单方有利于银行而远离帕累托最优水平。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