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谐vs冲突

http://www.CRNTT.com   2009-05-16 00:26:39  


 
    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

  正好和西方文化相反,中华文化因有以上五大因素,所以特别“情有独锺”地讲求社会和谐。这个说法,是在深入比较中西文化后才能确切达到的结论。 下面,我要温故而知新地先从中国人往圣先贤如何看待和谐开始,再谈到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今日中国大陆自中共十六大以来有关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

  一般人谈起和谐,通常都引用《论语》里面的“礼之用、和为贵”;其实“和谐”一词最早出现于《书经》的“虞书”篇(注四)。原是指依律和声,八音克谐;而不致逾越轨范,互相争夺。这是用以形容声乐的协调情况。同理,社会上若能各守轨范,互相协调,不相争夺,才能出现“和谐社会”。我要附加一点:有鉴于我们以上发现中国文化与被亚伯拉罕精神笼罩的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我们可以认定如果不是先有“社会和谐”之观念,就不会有和谐社会之理想;也就不会有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上面对社会和谐已谈得很多,现在要谈“和谐社会”之渊源与涵义。我们在上面比较中西文化对“人”的看法时,提出了中国的“群中人”的观念。如果和谐社会是指“群中人”彼此遵守基本和谐规律而造成的结果(“横面和谐”),那么那样产生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对此,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学说,曾有许多论述。经过家兄熊琛整理,归纳而得两大主轴:一为弘扬“仁道”,另一为推行“仁政”。

  简单的说,弘扬“仁道”,主要在于:克己复礼;推己及人;互助合作;重义轻利。简易言之,即我们上面所讲要恢复人性原善的本来面目。这是对于社会基层人群而言的。

  而在推行“仁政”方面,则是牵涉到对“在上位”者(领导阶层)的要求。有四个要项。能实行之,方能有“和谐社会”。

  (1)制民之产——要使民不饥不寒,人人安居乐业。管子谓“仓廪足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限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此即说明制民之产的必要性。

  (2)发展福利。即“礼运大同篇”中所说的,要“使老有所养;庄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公平正直——孔子之“德治”对于为政者的要求,是为政者须是意诚心正身修并且冈毅不阿之士。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不正直的官员无法信服。故为政必须反贪腐。

  (4)重视教育。人民丰衣足食,固然重要,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或“言不及义”,亦非社会之福。故孔子主张在国家社会富庶以后,必须从而教之。此即“先富后教”之要义。孟子亦有同样主张,故曰:“明君制民之产,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然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同悌)之一”,“皆所以明人伦也”。这也是“先富后教”之意。“明人伦”,即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既备,则和谐社会成矣(请参考注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