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也谈汪辉“抄袭门”

http://www.CRNTT.com   2010-04-09 12:11:19  


 
  “中国鲁迅”在毛泽东、瞿秋白的鲁迅论之后,经过了漫长的模式化过程,到十年“文革”中被推向了极端。鲁迅映象成为一些当权者手中任意捏塑的工具,一会儿是“伟人”、“旗手”,一会儿又是“俯首听命”的“小兵”。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从政治上打倒了“四人帮”,然而在思想上并未得到解放。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场关于鲁迅思想发展道路和世界观转变问题的讨论,就是在旧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定势上继续滑行的典型例证。这场讨论反映出当时整个精神文化界还难以摆脱旧的思维窠臼和旧的真理标准,一方面在提倡思想解放,另一方面却又在使用旧的思维方式和旧的论证方法,在旧的认知逻辑轨道上翻筋斗。那样多的学者,花费那样多的功夫,把自己宝贵的才学倾注在鲁迅世界观转变的具体时间上,并为此争论不休,明明是做着无效劳动却并不自知。这令我想起了廖冰兄的漫画《自嘲》:一个曾被囚在罐中的知识分子,罐虽然已经被打破了,他却还保持着囚禁在罐中的姿态难以自解。这幅漫画和鲁迅思想发展研究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病,都反映了70年代末中国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状态,既可悲又可怜,不来一个比较彻底的精神解放,实在是无法前进了。 

  中国的鲁迅研究应该向何处去呢? 

  始终站在思想解放运动前列的中国鲁迅学界的思想者们,一直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 

  1985年5月,王富仁的博士学位论文《〈呐喊〉〈仿徨〉综论》在《文学评论》上刊出,1986年8月,在这篇论文基础上写成的专著《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仿徨〉综论》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鲁迅学界思维转折的序幕揭开了。 

  这道序幕是由纠正50年代陈涌解读《呐喊》《仿徨》所存在的“偏离角”开始的。应该承认陈涌的《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是毛泽东的鲁迅论之后中国鲁迅学界的最高成就。而正因为是最高成就,是中国鲁迅学史上的一个关节点,所以转折须从这里开始。针对陈涌的社会政治革命视角,王富仁提出了反封建思想革命这一命题。 

  然而,很快就遇到了阻力。中年以上的一些鲁迅学家纷纷提出驳难。这里有既得利益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王富仁虽然提出了视角转移的问题,但却并未对已成定势的思维方式进行扭转。 

  在中国的鲁迅研究日益走进死局的时候,仍如五四时期一样,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向国外寻找精神资源。继乐黛云教授编的《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1)》之后,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陆续引进了不少国外鲁迅研究的新论著和新观点,对中国的鲁迅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86年10月,竹内好的《鲁迅》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锐的鲁迅学家汪辉,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的《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第257、305等页,坦然承认这位日本思想家,对自己的研究思路产生过重要的启悟。汪辉的出山,对已成定势的中国鲁迅学界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扭转。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