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台湾人讲述真实的台湾(上)

http://www.CRNTT.com   2011-04-24 09:29:03  


 
  而这个“资源分配”与“内部沟通”的过程,也反映出媒体独立之路的另一个核心课题,那就是它内部的民主性。苦劳网在内部幷没有一个类似于“老板”的裁决者角色,也没有外部的压力源,而参与工作者的“志愿性”相对较高,必须通过共议共决,而非传统媒体结合“劳雇关系”与“科层组织”的权力关系来运作。

  这样的工作伦理,在这个媒体资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被建立起来,日后如果有一天它的资源足够养活所有的工作者时,要想仍然能够维持内部民主的形式,这个过程至为重要。

  独立媒体如何做到“独立”,也可以比照香港独立媒体。香港独立媒体编采团队的组成,是以近年在香港传统组织(如工会或环保、人权等倡议团体)之外的“非组织性社运”的参与者为主,跟苦劳网的记者相较,他们的成员更加接近“运动倡议者”、“专业者”,而不是“记者”。在组织的长相上,它们更接近一个由这些人组成的“平台”,而不是一个传统概念下的媒体组织。

  由于组织形态的不同,香港独立媒体记者的生产是在各自倡议工作的一环,幷不会往苦劳网“专职记者”这样的目标发展。反映在工作强度上,香港独立媒体的特约记者两到三个月开一次会,讨论内容比较分散,苦劳网的采编每周开会、分工与凝聚共识是最主要的内容。而香港独立媒体只需要一位负责联系与举办培训活动的专职编辑就可以运作。因此,虽然2010年香港独立媒体的募款与苦劳网相当,但是对它们来说,这样的资源已经足够支付现有工作人员所需。

  相比苦劳网,香港独立媒体的这种“弱联结”架构,可以说是传统媒体向“个人/公民新闻”平台方向的修正,这种相对“去中心”的组织形式,同样可以避免前面说的媒体受到外部、内部因素影响,而丧失其独立性;但是,由于香港独立媒体成员本来就具有集体的运作方式,又与开放性的“公民新闻平台”也不同。

  生存

  在台湾,从2007年起,公共电视台曾经推动成立一个名为Peopo的公民新闻平台(www.peopo.org),虽然主要操作者花了很大工夫与各地社区合作,做了许多教育训练以及推动公民新闻的工作,目前成为部分“公民记者”的重要发表平台,不过这些公民记者之间的联结性太弱,也缺乏组织与采编机制,使得Peopo与一般博客、影音串流平台的距离其实仍不太远,不能称为一个媒体。

  有趣的现象是,类似香港独立媒体这种“弱联结”的架构,在台湾还没有太成功的例子,比较接近的或许是“南方电子报”与“小地方新闻网”,其中1995年成立的“南方电子报”,是鉴于当时媒体商业化倾向环境下,集合在报纸版面上造到排挤的副刊写手,利用电子报的形式运作的老牌网络媒体做成的。但是近年在原有的写手逐渐散失,又没有培养新的作者群的状况下,呈现出冷清运作的状态;而“小地方新闻网”则是政府计划资助的媒体,曾经发展出许多社区的写手,不过由于政府部门变动而失去计划补助之后,于2010年年底暂停运作。

  苦劳网在2007年改版,也曾经做过类似的尝试,希望以“公共论坛”、“新闻你来搞(个别写手或社运组织的自产报导)”,以及“博客来搞”等尝试web2.0的架构,不过三年多的运作经验后,也是不成功,来稿量少,不稳定且品质不佳。从独立媒体的经验来看,即便是“弱联结”的组织,也需要花力气去经营,这几年苦劳网的力气都花在自产的报导上,而没有在这方面着力经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资讯来源由传统媒体转为网络,商业媒体通过切割版面与时段以广告获利的模式受到损害,传统大媒体的运作模式备受威胁。在商业媒体产生问题的时候,诉诸“社会支持”的非商业性小型独立媒体的发展空间也在扩大。而如何超越大媒体的限制、创造独立的空间与永续生存的基础,是持续不断的挑战。(未完待续)

  来源:2011年04月20日15:43 南都周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