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行压力不小,信心决非空话 | |
http://www.CRNTT.com 2015-04-17 09:12:00 |
然而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8.1%,跑赢了GDP增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增加1.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差于预期,但实际增长10.8%。两相比照下来,我们是否可以看到调结构最初成果的一些影子呢? 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经济下行压力的确很大,但7%的GDP增速比人们最悲观的预测要好。之前舆论场上曾有一季度数据“不能看”的担心,但实际情况是,经济增速的回落处于国家的“掌控之中”。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信心。GDP增速这些年从两位数降到“保八”,现在看来要“保7%左右”了。经济增速下降一方面是客观趋势,一方面也是国家针对经济新常态的主动调整。“调结构”从上届政府一直喊到本届政府,社会舆论长期高调支持,但到调整结果逐渐显现时,不少人又发现自己一时难以适应,对速度怀有相当的留恋。 经济增速的下滑当然不能无限发展下去,所以中央提出“稳增长”的坚定口号。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已经表示,中国宏观调控“工具箱”里的工具比较多,这应被看作中国经济保持基本稳定的重要条件。 中国没有惊慌的理由。事实上,中国民间的消费很活跃,国内买不到好东西,就去国外大量采购,把日本商场里的马桶盖都“买光了”。消费信心是经济最基础、也最真实的信心。中国人相信未来,对收入增长、生活逐渐改善普遍抱有期望,社会信心的这一基本面貌是扎实、巩固的。 中国人现在更关心环保,以及医疗、教育和各种社会福利的改善,希望生活的内在质量不断提高,这些新增的内在需求正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与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大方向有很高的一致性。因此短期经济数据虽然“不那么好看”,但它们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远没有对舆论的波及那样强烈。舆论很容易就数据看数据,因而看到的只是下降。老百姓是在感受生活,他们要的是就业和收入增长,生活幸福。 看来真正适应经济新常态是一个充满纠结的过程。尤其是如果这一两年印度的GDP增速超过中国,美国的经济增长也进一步回暖,中国的社会心态将面临更多考验。 中国这么大的社会,改革如此艰巨复杂,看来把握平衡十分关键。今年稳增长的任务会变得相当繁重,但它再紧迫,也不能扭转了调结构的大方向,回到对粗放生产大放水的“饮鸩止渴”。中国的调结构好不容易动了真格的,民众也做了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大势渐成,且成果初现,我们需要坚持一下,把目前的阶段性困难闯过去。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是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考验,它是经济,也是政治。保持社会团结,让信心的传播战胜悲观及抱怨的扩散,像采取正确的经济调控措施一样重要。中国在致力于让市场杠杆发挥决定性作用,但切不要忘记,党的领导、政府的行动力是中国每一次面对困难时最可靠的优势。中国的出路一定是市场杠杆和党对国家领导同时高效化的创造性辩证统一。 (来源:《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