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胡同拆了,北京人的根还在

http://www.CRNTT.com   2012-05-23 14:20:12  


 
有了一种紧迫感

  1991年我到了《北京晚报》,此前在很多单位工作过,还采访了“天桥八大怪”后人,可到了报社,才有了紧迫感,我关注老字号、老玩意儿、传统小吃,当时情况已比较危急。

  以小吃来说,国营店不景气,手艺人告老还乡,技术失传,导致质量滑坡,个体想干,可拿得起来的人太少,此外利薄,连门脸都租不起。比如焦圈,又名“黄金手镯”,要求色金黄,摔地上能粉碎,可后来做的都硌牙。烧饼过去至少24层,现在八九层算好的。

  以老玩意儿来说,老人干不动,新人不愿干,手艺人养活不了自己。

  以老字号来说,东西过时了,年轻人不认可,加上企业没改制,负担很大,老北京茉莉花茶窨制技术等濒临失传。

  当时电视还不普及,平媒影响特别大,一位老记者对我说:咱们手里这杆笔,能伤害一个企业,也能让一个企业活。这对我触动很大,我写了抢救北京小吃、抢救老玩意儿等一系列文章,让很多传统项目得以起死回生。

传统不能固守不变

  老北京传统文化已经改变了很多,这要辩证地去看。任何事物有生就有灭,不可能固守不变。

  拿老玩意儿说,现代人玩意儿这么多,谁还在乎它呢?老北京的风筝好,可现在材料变了,飞得更好,你再靠“黑锅底”、“大沙燕”就不行了,“风筝哈”就做得比较好,改成工艺品,能挂墙上展览,对于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还要革新,如果都按老一套来,大家早就死掉了。所以,没必要对传统流失感到悲哀失望。

  我是四合院坚定的保护者,不少读者来信说,你不是住楼房吗?咱俩换怎么样。很多住平房的人渴望拆迁,有的20平米四世同堂,这边放个屁,隔壁听得清清楚楚,没任何隐私可言,他们这个苦楚,跟谁说去?

  我在小说《胡同根》中写过,胡同拆了,北京人的根还在。你看老北京很多市,都是自发形成的,比如官园的鸟市、潘家园的古玩市、月坛的邮市等,所以关键是别着急,慢慢就会成圈子。我住回龙观,现在小公园里大家已然在提笼架鸟、唱京戏、打太极拳、下象棋了,因为还是这套生活方式好、养人。

  我年轻时不喜欢京剧,可年龄越大越觉得它是国粹,一个城市的气场是不会轻易断的,咱北京人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没什么,一切很快就会过去。(陈辉)
 
  来源: 北京晨报 2012-05-22 09:55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