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国民对决臣民:甲午背后的国民性格之战

http://www.CRNTT.com   2014-07-26 10:41:14  


 
教育篇:求知识于世界,以振皇基

  传统:中国传统教育式微 日本从黑暗走向曙光

  中国传统教育分为官学与私学,官学在中央设立国子监,为全国最高学府;地方上按照府、州、县等行政区划来设学。“凡学皆设学官以课士”。私学则源远流长,从孔子发端,几乎中国历史每个时期都有私学的影子。然而传统教育归根结底还是科举制的附庸。这让教育本身变得空乏无力,舞弊案也层出不穷。梁启超感叹:自考官及多士,多又不识汉唐为何朝,贞观为何号者。至于中国舆地不知,外国之名形不识,更不足责也。”

  在平安时代以前,日本的教育主要吸取中华文化的基础。平安时期,日本推行独特的国风文化。官学式微,私学普及。镰仓幕府时代日本进入黑暗期,至江户时代才喘过气来。江户时期日本教育大发展,宋朝儒学、本土和学、西洋学术都进入授课内容,各种私塾、心学、讲习所、寺子屋也很普及。

  革新:中国修修补补 日本大刀阔斧

  洋务运动开始后,洋务派领袖们认为“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他们试图从内容上对传统教育进行“修补”。首先是不少新式学堂开始修建起来,包括京师同文馆、外国语学堂、技术学堂、军事学堂等等;其次是索性派遣留学生直接到“老师”的国家深造;洋务派也试图在祖宗创设的科举制上做做文章,新设了一些自然科学考查科目,还有枪炮射击的比试,数学的报考,等等。

  明治维新中的一大口号就是“文明开化”,要全盘西方化,这在教育领域很明显。1868年明治天皇向国民宣读《五条御誓文》就说“求知识于世界,以振皇基。”彻底学习西方文化教育、文物制度,取消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提高民众知识技术水平,启迪民众智慧。

  成效:中国自我纠结 日本军国道具

  洋务运动推行的新式教育实行了三十余年,收获人才寥寥。“中体西用”、“变器不变道”,从出发点上首先接盘传统的三纲五常之“体”,让后希望在这个旧格局之内以一些新鲜的海外内容来刺激教育体制,这当然收效甚微。和其他领域一样,教育也是背上了中国古代文明这个“灿烂的包袱”,好的坏的,都随着千年的时间沿袭下来,撼动殊为不易。

  1889年,日本天皇颁布日本宪法,确立日本君主立宪的国家模式。这时的教育功用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开始转向对人民精神上的统治,传达国家的意志,对日本的国民性格进行“塑形”。日本的教育本质是“尚武”教育,“尊君爱国”的国家主义思想通过教育领域向整个国民灌输,为军国主义铺下了道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