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国民对决臣民:甲午背后的国民性格之战

http://www.CRNTT.com   2014-07-26 10:41:14  


雪珥,澳大利亚华人,中国改革史研究者,着有《国运1909》、《帝国政改》、《大国海盗》等。
 
访谈篇:“甲午年”里的中日国民新思考

  雪珥:日本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萨苏:明治维新本质就是造就“国民”

  宗泽亚:中日国民性与战争胜负大有关系.

  天敌:中日必有一战  

  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当时中日之间的相互猜忌与防范,乃至相互妖魔化,都相当正常,亦无本质区 别。日本侵华的根本动力,不在于“邪恶”,而在于利益。设若甲午战争取得相反结局,相信李鸿章 也会当仁不让地将日本当作抵御西方、逐鹿世界的第一圈“岛链”。 

  选择性健忘:中日同患历史病 

  甲午战争中,清军几乎是屡战屡败,日本人的文献在记录了清军作为军队的无能和衰弱的同时,却也 记录了不少清军官兵作为军人的英勇和顽强,并对此敬意有加。但是,这些起而抗争的英雄们,却被 我们后辈遗忘了,被我们只知道哀叹伤感的眼泪给淹没了。

  猪尾的尊严:中日民族主义对撼 

  同文同种、并且认为自己比满清更能代表“中华”的日本,在它的军刀挥向东亚大陆的同时,它也掀 起了大清帝国上下的纷繁复杂的民族主义潮流,多种民族主义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后世学 者在研究二战中日本在华操纵当地人建立自治政权方面,惊讶地发现居然有无数的当地要人愿意与之 合作,“遍地汉奸”,不得不承认日本在精神建构和政权合法性营造方面的成功之处。 

  雪珥观点

  甲午战争以降的一百多年,日本不仅成为中国的一面镜子,更深深地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中国人心理的筏门。甲午战争的惨败,令中国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落后与愚昧,所以要以 日本为师,变法自强;日俄战争中貌似强大的俄国惨败,中国人又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立宪制度的伟 力(当时大国中只有中俄两国是君主专制的“灯塔”,两国为此还曾惺惺相昔过一段时间),推动了 立宪,乃至共和革命;日本全面侵华后,中国人又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放手一搏,以铁血牺牲换取了1945年的重新崛起:一洗百年耻辱,跻身世界五强。 

  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在军事上,也在外交、思想、舆论等全方面进行“总体战”、“超限战”,尤其 不遗余力地塑造国家形象,精心装扮,巧妙公关,咄咄逼人,与颟顸的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日老百姓都处于艰难时刻 更大问题在于GDP构成  

  中日两国百姓甲午之前都是艰难时刻。更大的问题出在GDP的构成上,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已经初步迈入工业国家,因此其GDP中工业产出比例高于中国。恰恰这部分GDP最容易在国力方面发生作用。而中国主要出自于农税和关税,至少前者集中反映在国力上的时候效率是比较低的。

  明治维新本质就是造就“国民” 

  清王朝是反潮流 日本的明治维新本质上是一个造就“国民”的过程,通过建立一个近代化国家,政府成了为国民服务的机构。而清王朝统治者坚持关起门来过主子奴才修园子的日子,在他们的观念里,百姓仅仅是要“牧”的牲畜,这自然是违反社会发展潮流的,自然会受到时代的惩罚。

  国民臣民都关心物欲生活 区别在于分配方式  

  日本人同样关心物欲生活,明治维新改善了民众生活,日本渐渐过渡到工业化时代,产出大大增加,日本国民分享了发展的红利。而中国方面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的自强努力,但缺乏与民众分红。不是民众仅仅关心物欲,而是国家不去合理分配财富,人民自然不会帮助国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