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国民对决臣民:甲午背后的国民性格之战

http://www.CRNTT.com   2014-07-26 10:41:14  


 
社会篇:吾国民之大患,在于不知国家为何物

  愚民政策: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

  明治维新,日本引入了国民的理念,这是国家的人民在意识形态上的一个重大跃进。早在明治初年,日本思想家们就开始提出“国民”问题,积极提倡“国民政治”,要求“对外实现国民独立,对内实现国民统一”。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近代国民意识已基本形成。甲午战争开始,国民遵守了国家赋予的使命,做到了响应国家号召一呼而应,更令人震撼的是,日本的娼妓作为国民的一员,她们甘愿将她们的皮肉钱拿出捐献给国家,这样的奉献若不是国民意识深入骨髓,那是做不出来的。

  清王朝为了防止汉民族在政治上东山再起,两个半世纪以来一直对汉族人实行着愚民政策。近代以来,衰退的泱泱大清国,到处充斥着吸大烟、裹小脚、无所事事、丑陋奇怪的人群,大部分民众都对战争态度漠然,即使像天津水师学堂这样的“国家军事院校”中的学生,也同样对战争毫无兴趣。穷苦的百姓在贫困饥寒之中都想争得一份报酬优厚的临时工作。正是国民意识的薄弱,使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对战争漠然视之,使这场战争变成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

  下层民众:日本妓女捐款 中国军校生对战争无兴趣

  战争的前夜,日本国内处于经济萧条的恐慌之中,民众疾苦的生活正在动摇新兴国家的根基。报刊文章中经常使用“最黑暗的东京”、“贫天、地饥、寒窟”的词汇描述劳动阶级的生活实态,指责明治维新新型资本主义国度,正处在深刻的阶级矛盾之中。国家支持的商品海外出口战略,酷刻压低劳动者赁金,取得低成本产品,而廉价商品的出口,又不断冲击邻国市场,政府实行的政策加速了国内外经济和政治矛盾。日本下层民众最初对战争毫无兴趣,但是纯朴民众在政府爱国主义的鼓噪下,即便生活贫困也还是从口中省出十个八个梅干钱捐献给前线的士兵。

  而那时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甚至优于日本民众。侵入满州的日本军人日记里有这样的描述,越过仅一江之隔的鸭绿江到达满洲境内,这里的房屋宽大食粮充裕,与对面的朝鲜如天上地下一般。民众裹小脚、吸鸦片,这些奢侈风俗盛行都反映清国人相对富有的一面。清日战争可以说是日本的国家和清国的皇家的战争,被愚化的草民小家,如一盘散沙无法凝聚,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战上,都无法战胜拥有国民概念的大家集合体。

   知识分子:《海国图志》在日本比在中国更受欢迎

  日本文化的综合性和杂交性,令日本知识分子没有中国士大夫那种优越感,所以在承认差距、改变自身方面,他们相当的痛快和彻底。几乎在西方文明传入的同时,他们就认为日本不但在有形的技术工艺方面,而且在国家制度、人民的独立自主精神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距。这种认识,推动了日本引入更彻底的君主立宪制,实现更为根本的改革。在西方压迫下率先觉醒的日本知识分子,将民族救亡作为首要目标,兵学因此成为显学。

  而类似的“变脸”功夫却在中国罕见。即使早在1840年就开始遭受“夷狄”的侵凌,中国的主流知识分子(士大夫)却直到甲午战争失败前,甚至都没能形成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魏源“睁眼看世界”的《圣武记》和《海国图志》,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在日本比在中国更受欢迎。中国甲午战败后,朝鲜的一份报纸这样描写清国:“所有人都全无爱国心,公卿士大夫无是心,将帅兵卒无是心,刺史道台无是心,士农工商亦无是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