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房地产利益主宰香港 问题很大

http://www.CRNTT.com   2010-05-27 00:35:01  


香港社会仍然有一定的流动性
 
  流动性下降感受增强的原因何在

  在我经验中战后的港英管治年代,纵使是50、60年代,经济发展缓慢,市民生活痛苦,但普遍都有一个创业兴家的梦,都会认为在香港,只要有本事,自然会向上流动。我们只会崇拜那些发达的富翁,以他们为榜样和奋斗目标,而决不会妒忌他们、仇恨他们。真的也好,假的也好,大家都觉得有希望,有奔头。之后70、80、90年代,经济发展快速,周边人人都过得比以前好的实例,这种希望感更加实在。

  但是无可讳言,这种普遍的希望感,是港英政府刻意构建的成果。赛马会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它在不停的频密制造大小富翁,而且过程是随机的,人人有份,绝对公平。在施政方面,港英无疑是偏袒英资,但是英资自成一国,以国际贸易投资为主业,与其他人没有正面的利益冲突,反而相得益彰。他们也做地产,但都集中于某一小地段低调而漂亮地大干,如置地只做中环甲级写字楼,太古做特大项目。殖民地政府有无上的权威,它会平衡各方利益,分配虽然不均,但不会太差。尤其是自70年代开始,麦理浩主政的十多年,公屋、居屋、9年免费教育、综援等一系列措施,为广大市民建立了一个颇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让大家都能分享到经济发展的好处,香港人普遍感觉不会有失医、失学、饿死人的事情出现。

  《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之后,13年过渡期间,以国际贸易投资为主业的英资撤退,空间陆续由本地的地产财团填补,而房地产有关的收入和税费等,也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发展到今天,不知不觉之间,香港事实上是为地产财团利益而发展的,连特区政府都被他们骑劫,看他们的脸色,成了他们的附庸。几个长期在小小的香港吸收滋养,成为世界级的富豪,但至今没有几个成功踏出鲤鱼门,仍旧呆在这一潭小水中猛吸,时至今天,除了衣之外,食、住、行、通讯、娱乐,全都是他们的天下。剩下来的狭隘空间,中小企业挨贵租、贵工资,能撑住的,已经了不起,更遑论前途希望了。打工的,工种越来越少。在中小企业工作,条件差,不稳定,机会少;在大企业工作的,上边一层复一层,不知前途何在。

  创业吗?不说机会成本高了,绝对成本也挺高。美国创业还有车房,香港小本经营,只能做个小商铺,全年无休,去洗手间还要挂个牌在门口,赶快完事。好不容易挨它两年,又要加租了。中间如有少许的机遇,地产财团马上以饿虎擒羊之势霸占了。君不见饮食零售的商铺全部连锁化,小店则此起彼落。在以前,失业还可以摆地摊,今天连这个都不可能了。

  房地产利益,造成了香港社会的不公,和流动性下降。它更挤走了中小企业和小商贩的生存空间,窒息了香港经济活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