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红楼梦?“红雷梦”? | |
http://www.CRNTT.com 2010-09-27 09:33:09 |
其实,李少红大可不必这样费力地“替野孩子找父亲”,人家叶锦添一再强调他的灵感来自于昆曲,他说啦,“贴片子”是在清朝乾隆时候才兴起的,那个年代是昆曲最强的时候,所以用昆曲来表现《红楼梦》的想法是非常好的,“我相信这也符合曹雪芹的趣味……我一直都觉得有责任把一些新的东西带给观众,即使要受一些磨难,我觉得也是值得的。”瞧,人家是价值的传播者!当然,他这样坚持也是有私心的:“83版电视剧已经是写实的了,以后还会有很多版的《红楼梦》,为什么不可以有一次是我这样的?”一言以蔽之:“铜钱头”纯粹是想当然,跟“写实”是对立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审美情趣,是为了树立特色,仅此而已。 ※整体上“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用西式唯美诠释东方梦幻,满眼鬼魅 “红雷梦”片花公布时,很多人惊呼像鬼片,随着电视剧的播映,这样的说法越来越盛,好事者还恶搞出《鬼节注意事项》。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差,要怪李少红乱点鸳鸯谱。她认为《红楼梦》是曹雪匠的一个梦,因此着力表现这种梦幻感,于是祭出了她惯用的西式唯美风格——《大明宫词》用过,让她一举成名。问题在于,所谓唯美,它本来是西式古典,用浓墨重彩渲染强烈的感情色彩,就像油画。而中国式古典追求的是淡雅、写意,像水墨山水。用唯美风格可以表现太平公主的梦幻,那是大悲大喜、敢爱敢恨,然而一旦用到大观园这个写意的女儿国度,那就错位得厉害了——“朦胧见,鬼灯一线,露出桃花面”,这可是恐怖之最!何况还有那挥之不去的背景音乐,时而凄厉时而惨笑,来得那么突兀,想不毛骨悚然都难。古代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带这么玩的。 对原着的理解庸俗化,悲剧拍出喜感来 毫无敬畏之心,满是亵玩之意,这是“红雷梦”主创人员显而易见的问题。对于叶锦添来说,“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感觉《红楼梦》就是一部《恶童日记》”。至于李少红呢,她坦承直到重拍《红楼梦》,才第一次真正读《红楼梦》。饰演林黛玉的演员从来没入过这场“梦”,声称“我演的黛玉是古代先锋少女”,“红雷梦”上演前就开始拍摄大尺度写真,倒是奇怪为何体形偏胖的她在李少红眼中居然符合林黛玉的气质。对原着的认识若此,自然无法表达出其中的韵味来,原文的一句“亲密友爱”,竟被表演成“十三摸”,人物的言行举止,处处“失魂”。以这样的底蕴,再造经典是不可能了,倒是方便走颠覆路线,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另一方面呢,“不从《红楼梦》(87版)中学习,硬要另起炉灶,非要站在巨人边上,那你怎么能成功啊?” 所谓“顾问委员会”,仅仅是一个包装而已 据透露,87版《红楼梦》拍摄时,专家团队三天两头开会,剧本逐字逐句审看,演员一个一个过目,但是现在这个“顾问委员会”没有开过一次会。专家给87版演职员讲课,当时主创人员几乎无一人缺课,这回给新《红楼梦》剧组讲课,没有一位主创人员露过一面。那么“顾问委员会”有没有作用呢?还是有的,“我们主要在文本上……咱们(对造型)真的不懂,这些是导演、服装设计、美工什么的,他们掌握吧,我们没有在服饰上指点。”如此缺乏专业支撑,再多的“雷”都不奇怪了,最终在旁门左道上走火入魔。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