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中国评论月刊:建构两岸整合共同体史观

http://www.CRNTT.com   2011-09-28 00:09:21  


两岸同心,才能构建命运共同体。
 
  (二)失衡

  严格意义上讲,岛内国家认同问题的主要矛盾,不是“统”与“独”的矛盾,而是“不独”与“独”的矛盾;无论在实力上还是在舆论上,目前及今后较长时间,在与独立力量的斗争中,岛内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力量仍无法取得压倒性优势。这一结构性特征,是我们思考台湾问题及其对策的主要基点之一。

  就史观而言,岛内统独史观并存、对立,但在力量对比上强弱分明而非势均力敌。具体表现在:心理上,所谓“将过去被埋在‘中国’瓦砾中的台湾扶起来”的“台湾主体意识”,已经成为检验政治忠诚度的道德标杆,台独史观因此表现出较强的道德优越感,而统一史观则表现得相对被动些。方法上,坚持台独史观的政治力量,理念论述方面比较明确、连贯,政治竞争方面比较“团结”,而反对台独史观的政治力量(尤其是主张“不统不独”的“现状派”),论述方面比较模糊、多变,政治竞争方面较易出“状况”。趋势上,人员的代际更替、本土化的愈演愈烈,都使统一史观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民国百大人物票选风波”最鲜明地反映了岛内不赞成台独史观的力量在心理和实力上的弱势。2010年末,国史馆发起“民国百大人物票选”,毛、邓被列入票选名单且得票靠前,从而引发轩然大波。从史观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国史馆作为“中华民国”台湾地区的公权力机构,将毛、邓等中共领袖列入候选人,说明其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汉贼不两立”的传统正统史观,有利于两岸民众建立共同的历史记忆,具有进步意义。2,但在各方压力下,国民党当局迅速通过撤名单、停办的方式“平息风波”,说明其对正确的史观贯彻不坚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能回避就回避,缺乏担当精神。3,此活动不断招致台独分裂势力质疑、攻击,还引发包括自己阵营内部人士反弹,贻笑大方,说明事前沟通不够,政治技能粗疏。事实上,如能事先对操作细节作适当处理,原本完全可以避免被动、尴尬。4,风波的出现及处理,表明统一史观在岛内统独史观交锋中又一次败下阵来;辛亥百年的一个活动,本来是纠正错误史观、加强“中华民国”论述的好机会,却灰溜溜败下阵来,严重影响统一史观本身的形象及其支持者们的士气,使台独史观支持者们备受鼓舞。5,此次风波出现的深层原因,是两岸各方(尤其国民党方面)在两岸政治定位问题上的纠结、混乱、脆弱。6,依据对国民党性格的瞭解,我们完全有把握推断,它今后对统独史观问题的处置,不是痛定思痛地反思如何搞好类似活动,而是继续抱着一副“惹不起躲得起”的消极心态,一次次不了了之,一次次把阵地拱手让人。在类似粗糙、劣质政治心态与行为的不断摧残下,蕴含着“两岸一中”宝贵内涵的“中华民国”符号系统,因带给台湾民众的负面观感日益强烈而变得越发脆弱、越发不堪冲击。结果,对分别存在于大陆与台湾的一个中国框架进行连接的尝试,将遭遇越来越大的舆论阻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