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郑也夫:孔庆东勿作族群间麻烦制造者

http://www.CRNTT.com   2012-02-12 09:49:09  


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
 
殖民地人及其文化

  香港沦为殖民地,港人有责任吗?那是十九世纪国家间签定的不平等和约,弱国无外交,史学家认为李鸿章尚且不该负多大责任,况一介草民,况一普通港人。同为中国人,日后成了内地人还是港人,几乎是一种宿命,对个体来说,没有选择。如果说尚有一点微小选择的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内地人愿做港人不惜偷渡,却鲜有港人愿做内地人的。

  作个殖民地人,家乡沦为殖民地他无责任。那么之后有无后遗症?他是否沾染了一身的殖民地病症?顺此逻辑,你怎么看汉人在清朝的267年?怎么看东三省人民自1931至1945的十四年?怎么看待上海市民,他们有过一百多年的租借历史。我没觉得上海人有疾、东北人有病;相反,我一直认为,上海人是中国各城市中市民素质最高的。

  在殖民地时代终结前后,对殖民地文化的评价应该、也必然是大不一样的。怎么讲?如果家园还是异族的殖民地,大讲殖民时代的文化不乏优长,那显然将干扰民族独立的斗争。但二战结束后的历史趋势是,殖民主义退出了历史舞台,几乎没有倒车可开。今日大谈警惕殖民主义威胁的言论,要么是转移当下国内斗争的视线,要么是心态还滞留在反殖民斗争的时代。后殖民时代鲜见一国家吞并另一国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亡国灭种的故事了,亡党的事情、内阁解体的节目倒是间或看到。而当殖民主义已经作古,评价殖民地文化可以兼顾正负两面了。

  殖民地可以创造灿烂的文化,昔日的上海是这样,昨天的香港也是这样。因为只要是两种文化交融,就必有果实,乃至杂交优势。历史上民族间交流凭借的最大的两个媒介,是战争和贸易。前者在当下导致了一方的屈辱,但长远地看同样完成了文化交融,双方均有收获,甚至不乏战败方在文化上更大地影响了胜利方的实例。在文化多样性上,殖民地时代的上海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甚至超过巴黎、伦敦、纽约,因为万国文化汇于一埠。纽约人也不能像上海人那么便利地领教同时期的英国、法国、俄国文化。

  关注当年上海色彩斑斓的殖民地文化,可读木心的《上海赋》。而关注上海文化现当代衰落的原因,可读余秋雨的《上海人》。一山难容二虎,香港的崛起正是因为上海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衰落而留下的真空。我无力概括香港文化的特征,刚巧读到了韩少功的《笛鸣香港》(原载《海燕》2008。北大内部刊物《观察与交流》2011年最后一期转载此文,可见我校同仁对此文之重视。我亦由此拜读该文),索性作一回文抄公: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