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蒋原伦:知青的纯朴和愚昧是一体两面

http://www.CRNTT.com   2012-08-19 07:54:32  


 
◎问答

运动结束,我们才能看到扭曲的人性

现在的左派右派都精于算计

  法治周末:您是哪一年“下乡”的?能否具体谈谈当时发生在您身上的一些情况。比如,为什么下乡,当时的想法,等等。

  蒋原伦:我是1968年下乡的,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时的想法有浪漫主义色彩,还有愚昧和偏见,这已经在上文中提到了。

  法治周末:央视正在播出的《知青》引来知青一代的争议。有人觉得电视剧过于美化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您怎么看?里面能让您接受的和不能让您接受的分别是什么?

  蒋原伦:电视剧谈不上过于美化上山下乡运动。有争议是正常的,越是有知青生活经历,就越是挑剔严格。我认为《知青》有些地方写得很好,特别是知青之间的插科打诨,有生活气息。有些地方可以商榷,如兵团战士吴敏,这个人物似乎塑造得过于老练,像《潜伏》中深藏不露的特工。她的“左”倒是能理解,但是她的某种转变,来自于父亲的一封信,不可信,太工于心计,自控能力又那么强。回想起来,当年“左”的人都不太有心计,不像今天的某些人,“左”或“右”不是出自理念,而是出于算计。

控诉不是文学的品格

  法治周末:史铁生的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描写了知青生活诗意的一面。知青生活不乏浪漫化、温情的一面,您从史铁生这里得到了怎样的感情共鸣?又是如何看待知青生活中的这种“温情脉脉”?它是否应该构成对知青一代价值的肯定?

  蒋原伦:当年很欣赏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现在却已记不清其中那温情的一面。“文革”的不同时期,上层有不同的指导思想,但是人民的生活或者知青的生活并不像上层指导思想那样单一,总有许多鲜活的东西。这里不是对某种观念或符号的肯定,或对知青名头或别的名头如右派名头的肯定(像张贤亮的《绿化树》)。这种鲜活的描述,或许可以理解成对生活的肯定,生活中有浪漫、有温情、有严峻,还有别的许多东西都值得肯定,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时期。否则的话,以中国两千年专制集权社会而论,文学作品只能是控诉这一种格调,岂不是太煞风景。

全社会的代价

  法治周末:到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知青文学的写作仍然没有停止,但这时候的作品显然摆脱了宏大叙事,转向从人性的扭曲中折射制度和社会。比如,张抗抗的《隐形伴侣》、老鬼的《血色黄昏》等。知青作品走向它的深度,益发沉重。您觉得“代价”这个词用在知青这一代人身上的话,它有多重?

  蒋原伦:代价是全社会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知青的代价。说到知青作品中反映“人性的扭曲”,倒可以多说几句,这是一个有点复杂的问题。有些“人性扭曲”要到一个时代的结束,才能被人们认识到,所谓“密涅瓦的猫头鹰要到黄昏时刻才起飞”。

  “文革”结束,知青运动收场,我们才能深刻反思这场运动对人性的扭曲,正如1911年满清专制政府被推翻,人们才可能先剪头上的辫子,再剪心中的辫子(不讨论那些先知先觉者)。而有些人性的扭曲,现在就已经发现了,比如一切向钱看,或者一切为了考上重点大学,其他的价值统统被摒弃,这些人性扭曲就发生在当下。不要以为以前的人人性扭曲,现在就不扭曲,也不要以为人性扭曲只发生在特定的人群中,如知青、红卫兵,其他阶层的人性就不扭曲。人性扭曲也不只产生在一个时代,其他时代就保证不会扭曲。

知青文学没有宏大叙事

  法治周末:在知青文学写作中有一个精神的特例是王小波。他的《黄金时代》是写他的知青生活。但他的精神显然走出了“控诉”、走出了“宏大叙事”,走出了“人性”逼仄的角落,而具有了更宽阔的品质。这种价值取向和路数,您怎么看?

  蒋原伦:知青文学的产量很大,作品很多,内容很庞杂,也颇丰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写得好,我还为此写过评论。但是其他许多知青作家的小说,也同样有价值。不靠控诉引得读者赞誉的文学作品很多,比如你前面刚提及的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还有王安忆、韩少功、李杭育、张抗抗、陆星儿、朱晓平等的作品……这张名单很长,起码可以补充到一个连。

  纠正你一个看法,因为你多次用到“宏大叙事”,知青文学中有不少反思,没有所谓“宏大叙事”,倒是“文革”中的文学或革命样板戏是一种宏大叙事或元叙事的产物。宏大叙事是以统一的思想为基础的,上世纪80年代的知青文学,思想相对解放,文风也活泼多变。

  法治周末:作为知青一代的亲历者,在你们这代人中的众多称谓中———共和国同龄人、红卫兵、老三届、知青……您会选择或者认同哪个称谓或者都没有认同?为什么?

  蒋原伦:曾经的经历,无所谓认同不认同。曾经是老三届,曾经是知青,曾经是红卫兵。这里说明一下,当时所有在学校自发的学生组织,都可以叫红卫兵组织,不管你是“井冈山兵团”或是什么“只争朝夕战斗小组”,就像那时的许多工人组织都可以叫造反派,不管你是叫“反到底”兵团,还是“红到底”联合会。

  来源:2012年08月10日09:19法治周末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