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解决空心村问题需要顶层设计 | |
http://www.CRNTT.com 2013-09-17 09:10:17 |
刘彦随:从历史视野来看,“乡村病”因快速城镇化而引发,也必将由新型城镇化来根治。就当下而言,尤其需要正视问题,周密谋划,做好顶层设计。 空心村的出现一部分是历史原因,一些偏远山村不适宜居住,村民逐渐迁移导致村庄荒废;还有就是随着中国每年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举家甚至举族迁出。 我走访的村子,八成家庭都有进城务工人员。如果城镇化当中,两亿多农民工不能安居乐业,不能在城里落脚,他们必然会选择自己的退路,回农村盖房;也必然还有建新不拆旧的现象。到那时候,老百姓盖房就不是消费,而是严重的浪费。整个村子没有规划,没有上下水,新旧七高八低。旧房子变成蓄水池。盖的新房子都有半米高的地基。在走访过程中,我发现村民其实对农村土地整治也是迫切希望的。 加之中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宅基地没有退出机制,所以有些土地荒废近半个世纪,但受相关法律法规制约,只能一直荒废着。这就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新型城镇化是要做城乡整体关系、地域性系统层面的考量。绝不仅仅是土地问题,也不是产业问题,更不是简单的人口流向问题。过去这么多年,中国在整体战略部署上,可能更大的视野和注意力在城市和区域。但是对农民来讲,在顶层制度设计,包括农村发展的大战略上,没有系统持久推下去。2003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非常好的信号。但是建设新农村这么多年,点上有样本,面上没进展。不仅是没有法律,连条例都没有。从战略上来讲,如果新农村建设有很好的推进,那么到今天,也许就不会出现这么大的空心化问题。 在我们的调研中,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基于两个原因。一是生活负担日益加重;二是农村不养人,不仅没有产业,有的甚至连学校也没有了。过去,学校是农村文化的象征,现在大量小学城镇化了。家庭式外迁和教育设施高度城镇化有很大关系。 以土地集约化、资产化倒逼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问:在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整治农村土地的同时,保障农民的利益,使城镇化成果惠及农民? 刘彦随:宅基地改革是浮在制度层面的。宅基地转型,和人地转型是一体的,因此要研究宅基地本身由过去的无偿无限型如何转成有偿和合理的流转。百姓认为住宅是自己的,所以宅基地退出的时候也不能无偿,要建立有偿机制。要加强推进创新机制,特别是要推进农村宅基地的确权流转市场化机制。确权是流转的前提,流转是退出的机制。创造条件让农民依法享有土地流转自主权、土地市场收益权,使务农村民、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现在农民没有收益权,只有补偿权,后期的增值与农民无关,这样不能保障农民的长远生计。 空心村的整治是新型城镇化在新时期增耕地、优布局、惠民生的战略,一举多得。 我倡导土地集约化、资产化,倒逼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如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没有集约化、资产化,在土地的流转增值过程中老百姓是没有收益机制的。这样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宁愿不改革,因为老百姓没有受益。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揽子工程,必须分门别类搞清楚。农村土地制度要考虑其权能配置和收益配置,笼统地谈土地制度不对。土地有三种属性,资源属性、资产属性、资本属性。现在我们进行的都是权能配置,没有考虑到要和收益配置同步推进。对老百姓来讲,没有收益,又失去了社会保障功能的时候,这种权能配置是失效的。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