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远离乌托邦:告别鲁迅式的国民性改造

http://www.CRNTT.com   2013-09-22 14:05:58  


文化是制度的基础,文化上的改造国民性运动反映到政治上就是政治变革或暴力革命。图为王广义油画《艺术与权力》。
 
04 挑重担走长路 告别鲁迅式国民性改造

  历史传统有自我连续性 应遵从文化演变规律

  今天重新评述鲁迅,我们并不是要对他进行道德或政治上的评价,因为任何这种评价都不能避免政治偏见,我们所要思考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国民性改造思维。事实上,鲁迅文章撤出中学教材本身并非惊天地的大事,也不会影响喜欢鲁迅的读者继续读鲁迅的文章。放在今天,如何看鲁迅和他的文章,仍然充满了政治含义,由于长期的造神运动,鲁迅被推上神坛,让他不再是单纯的文学家,因此,撤出鲁迅的文章才会显得争议巨大。

  在这里,我们并不讨论是否该从教材撤出鲁迅的文章,而是思考鲁迅对国民性的描述及改造思维。无法否认,鲁迅描述的中国人的“劣根性”是存在的,至今依然,但这不是要对人进行改造的根本理由。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强调,中国古代的制度不应以“专制黑暗”四个字来抹杀,因此完全否定传统和中国人固有的秉性,有违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其必然带来糟糕的结果。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鲁迅的文章带有极强的时代烙印,也有大量的偏见。站在当下的历史冷静回顾鲁迅所处的时代,可以发现,正视传统,遵从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似乎较为妥当。在对人性及国民性的认识方面,在文化与传统的延续方面,不妨承认人性的不可改变,用制度的方式来约束人,而不是借助思想改造的方式来进行大刀阔斧的国民性改造。

  衣食足则知荣辱 告别鲁迅式国民性改造

  鲁迅式的国民性改造出发点也许是良好的,愿望也是希望中国能够强盛,能够有新国民面对新世界,但是国民性改造的结果并未使中国人变得更好,国人读了几十年的鲁迅,也无法从中找到改造国民性的完美方案。因此,今天和鲁迅式的国民性改造告别,可以说正当其时,或许今天更应该重温管子所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用更好的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来促进人的改变,而不是站在没有根基的角度高喊国民性改造。

  告别鲁迅式国民改造并不是要告别鲁迅,鲁迅的文章今天依然有价值,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文章背后的时代和写作环境,让鲁迅回归文学,让国民性改造思维进入历史,如是,中国方能从“民族劣根性”的羁绊中彻底解放出来,才能从容的去面对时代的变迁,才能用务实的态度去解决自身的缺点。

  告别鲁迅式国民改造,意在告别虚妄的乌托邦思想,意在告别靠改造改变人性的思维,毛泽东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与其把希望寄托在个人的思想与道德上,不如将希望寄托在制度上。

  在未来,期望鲁迅不再是政治符号、文化符号,而是文学家,中国文化的批判者,中国人能客观看待鲁迅。启发民智,可以有鲁迅的文章,也可以有乔治.奥威尔、茨威格的文章,但却不能有改造国民性的念头。中国的进步是一条漫长的历史路,我们当重温胡适“宽容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挑那重担,走那长路”。

结语

  红色高棉宣称自己奉行的是“最纯洁”的共产主义,旧政权的军政人员、知识分子等“新人”必须接受改造才能新生,结果他们取消了城市、取消了货币、取消了正常的夫妻关系。

  (腾讯文化观察2013-09-16第162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