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把神坛上的梁思成拉回人间

http://www.CRNTT.com   2014-01-25 09:32:00  


 
他“充满了急剧的扭转、中断和切换”

  2009年,朱涛在1951年12月27日的《人民日报》旧报上第一次读到梁思成的思想检查,一时间“心中产生了一种幻灭感”。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上,已经成了一个神坛上的人物,不论是他的建筑事业、家世背景,还是他被津津乐道的爱情。今人对新中国建国后梁的印象,则是他在1955年因“复古主义”受到批判,“文革”时期又受迫害。从这时起,朱涛开始收集梁思成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一系列思想检讨等资料,却拼凑出了另一个不大一样的梁思成:他积极地追赶时代的潮流,却在不断的政治冲击下,不得不在思想和学术上频繁地折中、自我否定和迷失。这使他在1949年至1972年间的思想历程“充满了急剧的扭转、中断和切换”,最终在彻底迷失中去世。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朱涛第一次接触梁思成研究。上世纪80年代末,还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读本科的朱涛在其社会学选修课中的一篇论文,内容正是对梁思成的批判。这篇论文获得任课老师的高度好评,一度要被推荐到期刊发表。时隔多年,朱涛谈到它,有一点侥幸的心情。“很庆幸没有发表,现在想想当时是多么的幼稚,真的发出来会成为一生的耻辱。”

  彼时,西方思潮正席卷中国的大学校园,用朱涛的话,那时的老师和他一样“有点偏激”。朱涛当时的那篇论文,主要批判的就是梁思成等知识分子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依附于政治,导致中国建筑停滞。“那可能是我在此之前跟梁的唯一的交叉,当时很偏激,又对他的思想、对他的学术成就完全没有一点理解。反而到了今天,我认真读了他的东西,看他考察过的古建筑,才慢慢开始理解他,为什么做出那些行为。”朱涛说。

  不过,这也反映出当时梁思成在建筑界的位置与今天很不一样。彼时的“梁思成”并没有高居神坛之上,根据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周榕的说法,1986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始正面评价梁思成,“犯了很大错误,但是他还是有贡献的”。

  数十年间,梁思成从“人”变成了“神”。学界和媒体有关梁思成的各类研究、报道不计其数,但朱涛却在这之中发现后人对于梁思成的研究是大量想当然的重复、抄袭和“以讹传讹”,“很少有独立的挖掘史料来分析”,在某一些时期和方面存在大量空白。在这个背景下,朱涛选择利用在新中国50年代思想运动中扮演中心媒体角色的“思想检查”来研究梁思成。“如果说上世纪20年代在欧洲崛起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靠一系列宣言推动的,那么1950年代的‘新中国建筑运动’可以说是靠一篇篇检查展开的。”书中如是写道。而作为新中国建筑的领军人物,在众多建筑师的检查中,梁思成“写得最多、最全面”。

建筑的政治性为什么那么强?

  早在此书之前,朱涛就已经进入了公众视线。他近年撰写了大量建筑评论文章,除了建筑专业的解读,也非常重视空间的社会关怀。这或许与他的经历有关。“小时候我就经历过唐山地震,当时从辽宁坐火车经过唐山,看过那一幕,那些水塔扭曲了,楼倒了,旁边那个火车站的火车头横七竖八、铁轨也扭曲了,这些景象我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朱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加上后来的一些社会风波和“9·11”,自己几十年来亲历了很多大的灾难事件,影响很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