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把神坛上的梁思成拉回人间

http://www.CRNTT.com   2014-01-25 09:32:00  


 
  2007年,朱涛离开美国到了香港大学建筑系任教,从港大对中国的研究中受惠良多。比如,他通过港大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的陈婉莹、钱钢 主持的演讲系列,认识了很多内地学者和媒体人,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加之地缘之便,他对内地的问题开始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前我的思想冲突更多是技术和审美之间的关系,现在我越来越觉得技术是次要的,建筑空间形式跟社会性才是问题。这是我这些年一个大的转变。”

  北京奥运前夕,汶川地震中校舍倒塌的发生,让朱涛更强烈地感受到“建筑资本分配的极端不平衡现象是如何以最直接的方式来揭示中国内部存在的深层矛盾”。于是他开始着手研究北京“国庆十大工程”,赫然发现,当时参与国庆工程的建筑家们大都不知道就在举国之力建造这些工程之时,中国的农村在发生着大饥荒。

  “建筑的政治性为什么那么强?原因很简单,建筑需要太多的钱,从相当程度上来说,建筑项目的修建,直接反映出这个国家怎么调配资源。你把钱集中在少数地标性的建筑上,就忽略了另一系列基础设施。明白建筑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也就更容易理解《梁思成与他的时代》,因为我整个书的中心内容就是1949年到1959年梁思成的心路历程和中国建筑史、中国政治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朱涛说。

朱涛:在历史研究上,“人艰不拆”非常愚蠢

  朱涛,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哲学博士候选人。1990年获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工学学士,2001年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200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哲学硕士。在进行建筑实践的同时,他还通过写作广泛探讨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问题。他最近的作品包括《梁思成与他的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以及与19位国际建筑学者联手写作的首部世界当代建筑通史《当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1960-2010》,该书将于2014年3月由伦敦Ashgate出版。

  时代周报:上世纪80年代你读书的时候,普遍对梁思成的评价还是“有贡献也有大错”,但二三十年间他却走到了神坛上。你是怎么看这个过程的?

  朱涛:上世纪80年代是大家开始慢慢反省的时候,梁是到了“文革”后期才开始慢慢被平反,所以我觉得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并且当时还有很多人是很熟悉他的。但是时间会帮助人的构筑,有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是变成神,一个是越来越真实地还原历史—这听起来挺有意思—怎么会那么不一样?

  今天我们看梁思成,其实相当程度上就像中国人看毛泽东一样,如果不能把他放在他的历史脉络里去分析的话,那他就是个神。梁思成是一样的,造成今天这个状况,我觉得根本原因是研究梁思成的方法是非历史的方法,大家不愿意去做一些基本的工作,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来还原历史,而是一再重复逸事和传闻。以讹传讹,最后就越来越非历史化,他真的就成了一个虚幻的神话。

  但这背后也有一个利害关系,为什么大家喜欢这样的神话呢?有可能大家心理上需要一个神让人无条件崇拜。另外很实际的,有一批人需要利用这个神话作为资源来供养自己,在学院学术界或者其他权力支持的游戏中,利用这个资源为自己获得利益,有时甚至是商业性的消费。

  时代周报:这本书最核心的部分是通过梁思成的十篇检讨书还原当时,但在上世纪50-70年代,很多人写过类似的东西,违心程度很难判断。你也提到政治语言可以学得很快,但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专业知识和思想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因此从检讨书的内容推断出他的思想是不是扭转了,这个逻辑有没有可能受到质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