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林毅夫:探索世界经济全面复兴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4-11 09:16:52  


  中评社北京4月11日讯/世界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体的复苏之路何在?在普遍唱衰中国经济的背景下,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从2008年起还有20年左右高速增长潜力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未来改革发展之路在哪里?就这些问题,第一财经日报近日专访了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文章内容如下:    
    
    以“全球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为结构改革赢得空间
    
    问:您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并不代表潜在增速的趋势性下降,而主要由全球性经济周期衰退所导致。您这几年一直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对发达国家走出衰退有何系统性建议?
    
    林毅夫:发达国家出现危机后,需要实行降低工资和福利、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减少政府赤字和金融机构去杠杆等结构改革,经济才能恢复动力和正常增长。
    
    但结构改革是收缩性的,至少在短期内会减少投资和消费,降低经济增速,提高失业率。而危机国家本身失业率已经很高,急速推行这些结构改革难免会触发社会和政治动乱。国际上类似例子不少。危机国家向国际社会申请援助时承诺的结构改革,往往不会付诸实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过去救助危机国家时有三个政策。前两个是实施结构改革,以及货币贬值增加出口和就业为结构性改革创造空间。这两个措施见效都需要一段时间,因此通常会辅助以第三个政策,即提供短期贷款和援助。
    
    目前这个策略基本不可用。陷入危机的欧元区国家没有自己的独立货币,无法实施贬值带动出口、增加就业,为结构改革创造空间。尽管欧洲可通过欧元整体贬值方式达到全面刺激出口的效果,但却受制于美日,因为,欧元区国家出口的产品和美日相同,欧元区增加出口、创造就业的代价是美日减少出口、增加失业,但是,美国、日本也同样因为惧怕失业增加而尚未推行结构性改革,因此,欧元区或美日想以货币贬值来增加出口都会遭到其他国家以竞争性贬值来对冲,而无法为其结构性改革创造所需的空间。
    
    由于这次危机是在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其GDP总和占全球很大份额,因此,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很难进行结构性改革而真正走出危机。表面上的一些复苏是很脆弱的。综合GDP和就业以及劳动参与率等指标的情况看,大的反弹并没有出现。
    
    因此,我认为发达国家走出危机,必须想出一个与货币贬值有同样效果的办法,以便为结构改革创造空间。2008年时,很多人认为危机很快过去,但6年之后的今天仍未见起色,所以我在2008年危机刚发生时提出的全球基础设施计划为发达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创造空间和为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增长消除瓶颈的双赢建议,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问:倘若上述刺激措施能使发达国家走出衰退、由发达国家带动的全球经济增长态势尚未能重新确立,那么,对过去一段时期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而言,下阶段新的发展动力何在?这正是本届论坛的主题。新结构经济学对这个议题有什么主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