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张云:超越“国强必稳”的思维

http://www.CRNTT.com   2014-10-23 11:25:59  


 
中日关系各种版本的“结构稳定论”
 
  以中日关系为例,“结构稳定论者”都认为中日实力对比虽然已经实现了逆转但没有占据绝对优势,所以中日关系不稳定,但在具体立论方面则体现出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中日经济实力差距绝对拉开,中国经济对日本经济生存必不可少的时候,中日关系就会自动稳定。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实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日本老龄化少子化经济相对衰落后,日本经济对于中国的依赖程度将会出现质的变化,到那个时候日本不可能不顾及自身的经济生存利益来损害中日关系。
 
  版本二,在西太平洋地区中国与美日的军事实力对比出现绝对有利于中国的变化时候,中日关系就会自动稳定。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威慑力达到足够让美国感到卷入中日纷争的高成本时就会选择规避,而失去美国后盾的日本就不会在安全上选择与中国对抗,中日关系就会自动稳定。
 
  版本三,近代日本历史体现了日本追随强者的文化特征。正是二战中美国征服了日本,才有了后来让日美关系从不共戴天的敌国,变成的日本外交基轴的盟友的历史,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等到中国实力达到了足以制服日本的时候,中日关系就会自动稳定。
 
仅靠现实主义思维不足以带来可持续稳定
 
  分析国际关系的时候,力量对比当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力量对比变化是对外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变量,但是需要注意力量对比仅是决定对外关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如果过度地迷信“国强必稳”的“结构稳定论”,将可能让中日关系以及同其他一些周边国家关系走入误区。
 
  首先,基于力量对比的“结构稳定论”看上去很有说服力,但在历史上预测国际关系时候犯过重大错误。由于各国的外交决策过程不透明,对于决策的逻辑和意图判断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让国际关系学者们转向具有量化指标的力量对比研究来预测未来,这可以避免了对于国家战略意图解读的无休止的争论,因为力量对比的量化也让人们容易信服。
 
  冷战中,美苏关系两极格局解释的主流就是“结构稳定论”,按照这种逻辑,当时的主流学者预测两极格局的结束将会伴随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甚至核战争后实现新的结构稳定,冷战出乎意料地和平迅速结束让“结构稳定论”解释冷战迅速失去了昔日辉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