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等收入陷阱”迷思

http://www.CRNTT.com   2015-05-21 17:17:47  


 
  在发展过程中,后发国家往往要经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退出报酬较低的农业工作,进入城市,进入工业体系。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投资边际收益的逐渐缩减,劳动者地位提升、收入提高也是必然的趋势,而这也必然带来劳动者组织形态和权利诉求的变化。公民权利伸张、社会公平、贫富差距缩小,也是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后民众的必然呼声。就像在中国,第一代的农民工也许只求温饱和养家,但第二代的农民工会更加重视自身权益保障。所以在经济增长后,社会改革要顺势而行,而不能人为遏抑。



  比较不同国家的发展史或许可以让我们看到其中的不同。

  日本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经济腾飞,彻底从战争的残垣断壁中走出,一举跃入发达国家行列,在1968年成为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对此,上世纪60-70年代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功不可没。当时日本的改革措施除了增大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之外,另一个重大的方面就是重视劳动者,比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职业介绍机构和安置机构,加快解决影响劳动力迁移的住宅问题,健全失业者保障制度,加强对中年以上劳动力的职业培训等,同时日本政府还非常重视增加社会保障与福利开支。多管齐下之后,原定在1970年完成的国民收入倍增目标,提前三年在1967年就得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劳动者收入占国民收入总额的比例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消费能力也带动了制造业本身向高端转型。

  通常认为拉美国家是中等收入陷阱最典型代表,反观它们,一直没有改变高度分化的收入分配结构,多数国家长期处于中产阶级虚弱的“哑铃型”社会结构中。精英阶层得到政府的优先支持,获取政治经济机会,包括工人内部也存在国有领域内的“劳工贵族”与私人部门中弱势的工人之分。再加上选举政治中收买选民行为盛行,政府开支缺乏约束,同时宏观经济政策不良,对印钞和债务的过度依赖,都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与金融危机频发。在严峻的社会紧张与经济困境相互交织下,这些国家虽然很早就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但长期在其中徘徊,甚至还有爆发经济危机或社会危机的风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