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2010年被低估的十本书

http://www.CRNTT.com   2011-03-06 11:02:49  


 
围观美国司法众神内斗

安替

  很遗憾,其美国司法的背景导致这本描写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故事的畅销书《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在中国活生生弄成法律专业书。译者何帆博士严谨脚注的做法也没能缓解这一误解,甚至加剧了专业书的刻板印象(当然也有实际帮助中国读者更好理解美国司法概念的正面作用)。作者杰弗里•图宾(Jeffery Toobin)哈佛法学院毕业,但出生在媒体世家,因此志在媒体,目前是《纽约客》记者和CNN法律评论员,擅长报道美国法律界逸事。《九人》原书2007年出版后,因其专业、可读性兼备,高居《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长达4个月,还获得第二年哥大和哈佛合发的安东尼•卢卡斯奖。如果这本书中文版能有一些配图,应当能拉近中国读者和这些陌生名字的距离,恢复原着的通俗性。

  司法众神卷入政治

  那些没被连续的陌生大法官名字吓住、硬着头皮读到第二章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这是一本能和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媲美的、能让中国读者快速、准确建立对美国司法系统感性认识的好书。图宾是超一流讲故事高手,而译者何帆也的确是恰当的译者:他是中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但2004年他还是天涯网友“小闲”的时候就已经以《一个伪知识分子的警察生涯》自述长帖打动无数读者。他的翻译当然不算完美,特别是在英语理解上时有出入,但他对专业词汇的准确解读,以及他长期写帖养成的流畅文笔,让这本译作丝毫没有减弱原作的光辉。

  《九人》直击这些大法官的细节故事,仔细解释每个重大判决产生的博弈过程。序章从美国最高法院的建筑风格谈起,建筑师刻意用四十四级台阶表达出最高正义(justice在美国英语同时是正义和最高法院法官的意思)高高在上,和地上芸芸众生的政治事务有所区隔的理想。当然去过美国最高法院的人都知道,这种区隔效果上没作者说的那么明显,因为最高法院不但处于议员办公楼中间,而且对面就是全世界最热烈的议政场所—美国国会。

  实际上司法众神也会卷入政治,甚至越来越明显。《九人》讲述了发生在伦奎斯特法院(1986-2005)前后最高法院的故事。在美国,一般把首席大法官的名字来称呼他所领导的最高法院任期。当保守派的威廉•伦奎斯特1986年被里根提名为首席大法官后,他面临的是沃伦法院(1953-1969)和伯格法院(1969-1986)的壮观自由化遗产:沃伦时代支持黑白同校的“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1954),支持新闻自由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1964),保护嫌疑犯权益的“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1966);伯格时代要求尼克松交出水门事件录音带(1972),以及支持妇女堕胎权的“罗伊诉韦德案”(1973)。这些代表美国民权运动成就的判例,也恰恰是林达在书中对中国读者所启蒙的美国民主的主要司法案例。

  但这些著名民权判例,在美国保守运动眼里,却是最高法院自由化的几大耻辱柱,特别是罗伊诉韦德案(简称“罗案”),几乎成为保守派在日后检验最高法院法官提名人选的唯一不变标准。这是中国读者最难理解的美国“国情”。除了“罗案”,上述极大判例已经在过去几十年深深地改变了民意,在整个最高法院,只有极端保守派黑人大法官托马斯还坚定地否定上述所有判例,但其他的保守派同事,即便他们有心更改,也无法违逆全美甚至世界的民意:例如“米兰达警告”已经通过好莱坞电影和美剧深入民心,如果保守派敢完全推翻,大概也会背上历史倒车的骂名。但有关堕胎的“罗案”,至今依然是美国自由和保守选民的不二中线,所以才顺理成章成为九位大法官斗争的重点。

  激烈的“罗案”攻防

  《九人》第二章讲述里根发誓要通过提名首席大法官和联席大法官来“保守化”最高法院,目的就是要彻底推翻“罗案”判决。伦奎斯特带着这个目的从1986年掌控最高法院。第三章开头一段可以表现出伦奎斯特法院的主要宗旨:“最高法院面前只有两类案子。堕胎案是一类—其他全属另一类。”

  伦奎斯特和三名保守派大法官同仁在一边,观点亲自由派的大法官在另一边,开始了激烈的“罗案”攻防。由于意识形态比较明显的保守派、自由派法官分别都是4人,政治观点摇摆不定(或者说对民意敏感的)中间派女大法官奥康纳就成为最重要的一票。这种“4+4+1”的局面,为了要形成多数判决的5票,最后让伦奎斯特法院实际上成为“奥康纳法院”—她支持谁谁就会获胜。因为她的女性身份和女权意识,导致即便在伦奎斯特法院期间,支持妇女堕胎权的“罗案”还是颤颤巍巍地没有被推翻。《九人》在另外一个角度,也是奥康纳合纵连横的政治史。

  总统四年就要选一次,最多只有八年,而伦奎斯特执掌最高法院长达19年,这19年,最高法院并没有完成里根和保守运动当年的目标,反而在某些方面扩大了自由派的战果:限制州歧视同性恋的“罗姆诉伊万斯”案(1996)、基本维持了平权教育政策、比较激进的把焚烧国旗视为言论自由的“德州诉约翰逊”案(1989)、保护网络隐私的“米高梅公司诉格罗斯特”案(2005)。但让自由派诟病的,是包括奥康纳在内支持的布什诉戈尔案(2000)。

  《九人》讲述了大法官们在布什和戈尔2000年选举纠纷中直接卷入火热政治而且吃相难看的过程。作者图宾认为,其实如果最高法院不介入,从票数上很可能还是布什当选,因此布什并不算是偷到了宝座,但缘于奥康纳本身的共和党背景和他们对下级佛州最高法院过于介入政治的不满,美国最高法院自己在这里也违背了先贤关于对政治审慎介入的教导,成为了大选争议的最大输家,其败笔可以和美国内战前最高法院“斯科特诉桑弗特”案(1857)相比。

  被吞噬的自由派遗产

  虽然2000年后,奥康纳和自由派法官开始重新稳固自由成果,但他们不是真正的神,他们也会衰老退休。布什和保守运动深刻意识到,最高法院的唯一原则就是五票原则,只有安插忠实于保守运动和共和党的首席大法官和大法官,人数占据多数,才能获得保守运动的最终胜利。

  2005年开始,美国最高法院进入罗伯茨法院时代。小布什推荐的约翰•罗伯茨1955年出生,如果健康无碍,他能执掌最高法院长达四十年。在过去6年里,最高法院依然是“4+4+1”格局,摇摆票落到了中间偏右的安东尼•肯尼迪身上。他今年已经75岁,在他退休之前,罗伯茨法院可以称作“肯尼迪法院”,在好表现的肯尼迪带领下,很缓慢地在吞噬自由派的遗产,甚至部分修正了著名的米兰达判决。

  此书出版是2007年,当时整个知识界和媒体对布什政府和保守派非常厌恶,因此同是自由派媒体人的作者图宾,也非常忧虑年富力强的罗伯茨大法官会把整个最高法院带入无法挽回的保守局面。当时本书出版的目的之一,也不排除为了唤醒知识人对司法系统保守化的警惕,选出一个自由派的总统。

  2008年奥巴马当政,之后他得以提名两位女性大法官,一位是拉丁裔的索托马约,另一位是犹太人卡根,两人因为族裔和教育背景,对民权意识比较坚持。而现在年龄最大的大法官是自由派的金斯伯格(78岁),其次是保守派斯卡利亚(75岁)和中间派肯尼迪(75岁),他们三人最可能近年内退休。如果奥巴马能在2012年连任,他很可能再提名2-3个大法官,稳固自由派的法官人数。因此,更加焦虑的还是保守运动。如果奥巴马无法连任,作者图宾所担心的情景才会出现。

  司法众神内斗,观众和后援一直是地上的民众。之所以奥康纳和肯尼迪大法官能叱咤风云、左右逢源,也是出于他们对民意极为敏感的解读。人民需要在华盛顿特区第一街四十四级台阶上的这些人,不左不右,恰当地维持对政治的审慎介入,维持动态平衡中的司法独立和正义。

  被林达的书启蒙后的中国读者,应当继续读读这本《九人》,看一看美国的司法独立维持的真实内部过程。

《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

[美]杰弗里.图宾着何帆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0年4月出版

  被低估的理由:

  《九人》原书2007年出版后,因其专业、可读性兼备,高居《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长达4个月,还获得第二年哥大和哈佛合发的安东尼.卢卡斯奖。如果这本书中文版能有一些配图,应当能拉近中国读者和这些陌生名字的距离,恢复原着的通俗性。(策划:凌越  执行:曾园、吴慧、吴筱羽  木刻作者:刘庆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