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秦辉:教育有问题,但不是“教育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11-09-27 14:50:48  


 
  那么改“客观标准”为主观标准如何?这实际上就是改考试制为推荐、评审制,“文革”的前车之鉴明摆着,更何况如今的世风不同于“文革”(决不是说改革以来“世风日下”,但无疑,“文革”时期的权倾一切演变为时下的权钱结合,使体制的腐朽大大地表面化了),现在搞“主观标准”,只怕流恶更甚于那时。而如果没有任何标准,谈“素质”又有何意义?

  当然,“客观标准”不能不要,但这种或那种“客观标准”能否成立则是另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教育与考试中的许多“客观标准”与其说是工业时代唯智教育的,还不如说是前近代神学教育的,尤其是文科中的那些意识形态“标准”许多都已严重过时。改变这些“标准”实质上是个思想解放、思想启蒙的问题,它与取消“客观标准”改变“应试教育”并不是一回事。 

  无疑,“客观标准”只能以存量知识为基础来建立,它的确不一定能促进增量知识或“创造力”的提高。但“不一定”并非“一定不”,把“客观标准”与“创造力”对立起来的论点是没有什么根据的。要说“一定不”的话,倒可以说没有存量知识是 一定不可能创造出增量知识的。人类的知识创造是一个积累与飞跃结合的过程,牛顿、爱因斯坦等都说过他们是站在前人肩上之类的话,任何真知的创造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相反地,诸如“水变油”、“胡神医”之类的“伪创造”能够欺世,恰恰是由于人们还缺少存量知识,才会上那些同样无知但却善骗者的当。 

  知识的创造机制是个复杂的知识哲学与知识社会学问题。仅就科学知识而言,目前对于它的创造过程就有波普、库恩、拉卡托斯等多家研究理论。但有一点很清楚:谁也不认为知识的创造,或者更广义地说,人的创造力,是能够在课堂上由老师“教”得出来的。教存量知识不行,那么专教一门“知识创造法”或“创造力学”如何?我对此不抱希望。如所周知,即使是比科学创造更无“规范”约束、更能自由发挥的文学创造(创作),也不是可以“教”得出来的。鲁迅早就说过,如今《小说作法》之类的书很多,但从未有那个小说家是从这种书中学会创作的。背“存量”“范文”背不出小说家,抛开“范文”而专读《创作技巧》就能读成小说家么?小说创作尚然,遑论科学创造。爱因斯坦肯定读过(也考过)经典物理学,但大约不会读过“相对论创造学”。读过、考过经典物理学的人当然很少能成为爱因斯坦,但想从“相对论创造学”中学 zuo爱因斯坦,只怕更是缘木求鱼。 所以,埋怨如今的学校只教“存量知识”而不教人“如何创造知识”,这虽是大实话,但并没有多大意义。当然,如今所教的“存量知识”究竟是否真知,抑或其中有许多干脆就是“存量谬误”?这倒是需要认真清理。其次,还有许多“存量知识”是应教而如今未教的,最基本的关于公民权利的知识,在我们的教育中根本就是空白。因此我赞成小学就开设《公民课》的主张,应该以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基本伦理教育与民主法治的教育,取代如今的“政治”课。

  至于知识创造、人的创造力,我以为它不是个教育体制问题而是个社会体制问题。首先社会要能为创造提供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经济上的自由竞争、学术上的自由讨论、思想上的自由争鸣等等),其次社会要能对各种创造进行理性选择(以剔除从“大跃进”直到“水变油”这样的“伪创造”,应该指出,被指为“压抑创造性”的现行体制从来不乏这种“伪创造”或“奉旨创造”的土壤)。做到了这两点,还怕国人缺少创造力?发达国家所以能发挥人的创造潜能,正是由于有这种利于创造的社会机制,而不在于其“教育”的奥妙。而我国“文革”中的僵化,也不在于教育中传授的“存量知识”太多或者“客观标准”太强,只在于那时的社会机制除“奉旨创造”外消灭了一切创造自由。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