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 |
应对全球经济减速 | |
http://www.CRNTT.com 2012-12-15 10:08:14 |
■ 欧洲深陷双重危机 欧洲经济面临主权债务等多重危机困扰,但其深层根源与超主权货币的内在机制局限有关。危机国外部债务相对规模过高是导致欧债危机的特征条件,由于积累过高外债需要一段时期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失衡,因而欧债危机本质上是一个巨大规模的实际汇率错配与国际收支失衡的产物。欧元体制现存形式的内在局限,一方面在一段时期为部分欧元成员国不可持续外部失衡提供诱致和实现机制,另一方面使欧元区整体失去治理失衡的旧机制后又未能获得新手段。 基本事实表明,把部分欧元国拖入危机泥潭的不仅是通常债务负担过重,更为关键的是在债务结构方面外债比例过高以及“国际投资净头寸(NIIP)”负值过大。以2009年公共部门外债占GDP比例为观察指标,葡萄牙、希腊、爱尔兰都在70%以上,较低者意大利与西班牙也分别在50%和30%上下。另外除意大利之外,2010年其他四个危机国国际投资净头寸负值表示的即国际净债务GDP占比高达90%-108%。 一国特定时点过高外部债务存量,必由早先时期过高国际收支逆差流量累积转化而来,也必以本国实际汇率持续高估作为必要条件。因而解读欧债危机需提出一个符合欧元区情况的国际收支失衡和实际汇率错配假说。两句话概括这个失衡发生机制:一是成员国“竞争力差离倾向”,通过经常项持续赤字派生举借外债需求。二是资本市场“收益率扭曲效应”,一段时期为成员国低成本外部举债提供条件。两重效应持续发酵把部分成员国杠杆化推高到危险高度,最终在华尔街金融危机冲击下历史性达致“完美风暴”的条件。 先看“竞争力差离倾向”。以2000年-2008年德国工资变动为基准,同期希腊工资相对上升16.5%,爱尔兰上升12%,葡萄牙、西班牙分别上升7%和8%,意大利升幅3%。考虑劳动生产率变动差异,同期五国单位劳动成本相对德国上升25%-47%。由此导致这些国家国内部实际汇率大幅升值和外部失衡。2000年-2008年间,爱尔兰相对德国实际汇率升值约50%,希腊、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分别升值27%、31%、34%和24%。与此相适应,2000年引入欧元后五国经常账户无一例外都是逆差,并且逆差从2005年到危机爆发前呈现扩大态势。 再看欧元体制下“收益率扭曲效应”。欧元体制认为可提升希腊等竞争力弱国举债能力。如1993年希腊国债相对德国利差高达十几个百分点,葡、西、意等国利差也在3个-5个百分点上下,但引入欧元至危机前利差普遍降至0.5个百分点以下极低水平,推动欧元区整体新发债券规模快速膨胀。数据显示,欧元区新发债总额趋势值在上世纪90年代十年间增长不到一倍,但是2000年欧元问世到危机前不足十年间增长4倍-5倍。 欧洲债务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一样,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史事件。观察欧债危机后三年来若干“欧猪国家”(PIIGS)国债利差演变情况,可见欧债危机在波动起伏中总体呈现深化趋势,也说明在现行欧元体制架构没有大刀阔斧改革前提下“救助换紧缩”应对方针难以奏效。欧债危机根植于欧元目前机制局限,人们寄希望于再造欧元以根治危机,但又知易行难并阻碍重重。即便在一组不坏假设条件下,欧洲经济未来一段时期可能难以摆脱低速增长和濒临衰退状态。如果发生个别欧元区国家退出甚至更为剧烈的欧元重组情形,则难免剧烈震动和严重衰退。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