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改革我们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

http://www.CRNTT.com   2014-06-26 08:58:20  


 
  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极其重要

  文章认为,当前中国的宏观金融形势已经由2009年和2010年的流动性泛滥转向了流动性不足乃至流动性短缺。为了防止流动性短缺继续演变为长期经济低迷的流动性陷阱,在避免再次“放水”、“抱薪救火”以致出现流动性过剩和泛滥的前提下,需要采取兼顾长期改革和短期风险处置的措施,改革目前的货币政策调控和融资机制,在加快推动中国金融改革的同时,保持流动性的合理水平。

  在当前流动性短缺和各项宏观经济指标疲弱之际,市场对央行再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期望和预期开始增强。事实上,央行也采取了定向降准。确实,采取这样的手段,是可以改善当前流动性短缺的状况。但是,采取这样的做法,一则会给市场造成“放水”的预期,从而延误经济结构的调整,二则更是延续了此项制度对中国宏观金融运行的深刻弊端,错失了改革的良好时机。

  就当前面临的流动性短缺来看,其固然源自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上升和债务结构恶化,但从流动性供给来看,也的确与中国货币政策偏紧有关。我们比较了2005年1月到2008年2月流动性愈发过剩时期与2011年宏观政策开始愈发收紧时期的狭义、广义货币供应量。由于绝对量的比较无意义,这里以两个时期开头为基期,比较相对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到,尽管后一时期的广义货币增幅与前一时期增幅相当,但是,狭义货币量的增幅大幅度小于前一时期。所以,前一时期之所以感觉流动性过剩、而后一时期之所以感觉流动性短缺,就在于具有真正“流动性”意义的狭义货币供应量的差别。

  广义和狭义货币供应量从2011年以后的分野,同中国目前的货币供应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民币尚未完全摆脱美元体制的情况下,外汇占款构成了中国货币发行的事实上的准备资产。外汇占款的多寡不仅影响到国内基础货币的投放,而且,由于外汇占款来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外汇的结汇,其对应的主要就是被统计为狭义货币的企业存款。因此,外汇占款增加一方面意味着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狭义货币的增加。

  为了调节外汇占款对国内的影响,法定准备金制度就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不同“流动性”状况的存款采用相同的缴纳标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都需要按照同样的准备金率缴存法定准备金,因此,在外汇占款增速不同的时期,法定准备金率的调节具有一种非对称效应。当外汇占款增速加快的时候,由于外汇占款主要对应着企业存款、也即狭义货币M1的增加,因此,提高所有类型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只能部分对冲境外输入的流动性;相反,当外汇占款增速放慢的时候,狭义货币的增速也趋缓,此时,尽管按照全部存款和广义货币的标准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没有变化或者因为“降准”而略有下降,但是,按照活期存款和狭义货币的标准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显得抬高了。目前恰恰就是这种情况:以M1来测算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自2011年以来已经上升到60%,远高于以M2来统计的标准。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于1863年正式诞生于美国,其初衷是为了维持银行的稳健经营,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但是,随着金融监管体系的逐步健全,这项制度维护金融稳定的功能已经逐步被其他制度(如法定资本充足率要求)所取代,而在金融市场大发展和金融混业的背景下,其扭曲资源配置的负面效应越来越突出。因此,主要国家都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逐步减少法定准备金缴存的适用范围,降低直至取消法定准备金率要求。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是唯一维持如此之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国家,其主要背景是2005年以后外汇占款的快速增加。由于相较于其他工具(如央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冲外汇的成本低、效果快,遂使得这项制度延续迄今。但是,其弊端极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