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台湾两大主流论述的危机与对策

http://www.CRNTT.com   2022-02-28 00:05:45  


 
  二、确立大陆对于两种话语论述的面向:三阶段框架

  1、定性:

  如前文所述,国民党的“‘中华民国’论述”与民进党的“‘中华民国’台湾论述”,均是在政党轮替成为常态后,一定程度上彼此靠拢趋中的产物。前者一定程度上摒弃了“正统‘中华民国’论述”,见之于“国统纲领”的废而不用;后者一定程度上扬起了“法理台独诉求”,见之于“台湾前途决议文”对于“‘中华民国’”的承认,“深蓝”与“深绿”当下均已不见之于主流。对于当下两党的论述,可以界定为“现状论述”:国民党不再追求深蓝诉求的“急统”,民进党不再力推深绿诉求的“急独”,两者均谋求在“‘中华民国’”的“国号”下达致现状的维系以解决“和平问题”,同时以“‘中华民国’要素”与“台湾要素”在“选举问题”争取选票的身份认同动员。

  对于这两种论述的定性,可以界定为“割据政权化”而非单纯的“分离化”。二者均常见于历史视野之中:当一国之内两个政权中心经历了惨壮的内战,其中一个政权退出了核心地域后,该政权依托残余领地与新中心政权进行“代表性”竞争。而当两个政权实力趋于悬殊,较弱的政权中心则会退出于己无望且不利的正统之争,追求“割据政权化”或“分离化”。两者都是在于谋求“割据地”或“分离地”的政权维持与主权诉求,而前者在方式上所援引的是“割据地”与“中心政权”尚能容忍的形式,诉求与“中心政权”的“和平分治”;而后者则是采纳“中心政权”接受底线之下的手段,谋求与“中心政权”的“彻底分裂”。

  因此,无论是国民党的“‘中华民国’论述”,还是民进党的“‘中华民国’台湾”均是“现状论述”,以“‘中华民国’”的“国号”作为“现状公约数”乃至“公约数面具”,谋求台澎金马的“割据政权化”,所不同的是国民党论述中的“‘中华民国’要素”较之于民进党的论述“‘中华民国’要素”,兼顾了“‘中华民国’”本身迁台前后的历史一贯性;而民进党则突出了“‘中华民国’”自迁台后的所谓“新生”的论述,并提出“台湾要素”作为并列。但二者均不愿或不敢摈弃“‘中华民国’”的“国号”本身,不愿或不敢突破“‘中华民国’宪法”对于“一中法理”的核心论述。从客观来说,采纳的均是“割据地”与“中心政权”尚能容忍的形式,不谋求突破“法理底线”。

  2、三阶段定位:

  祇有在对于对象的定性之后,才伴随着对于对象的正确定位。大陆对于岛内政情民意的定位,服务于政情民意本身对于大陆诉求的意义,而非政情民意本身在其岛内生态之意义脉络衍生。因而岛内一切政情民意的变化,均要纳入到大陆本身的对台诉求之意义上,才能建立起变化本身对于大陆作为意义主体的认知意义。而大陆对于台湾的意义诉求在于,谋求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并最终迈向“和平统一”,而“和平统一”本身的逻辑链条蕴含三个缺一不可的阶段:初期的“反独阶段”,中期的“现状阶段”,后期的“促统阶段”,三个前后相续的环节,构成了国家主权回归的问题解决逻辑。两岸政治互动及岛内政治变迁,都可以在这三阶段中找到自身的逻辑定位,根据“符合与否”纳入三阶段变迁中的自身定位,从而形成对于大陆诉求的意义所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