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构建基于中华文明的新礼治秩序

http://www.CRNTT.com   2023-08-27 00:18:22  


 
  三、民族与民族国家的性质分析

  历史地看,民族主义概念滥觞于法国大革命,大革命旨在把操不同方言、生活习惯不同、历史记忆不同、宗教信仰存在或大或小差异的勃艮第人、布列塔尼人、普罗旺斯人、科西嘉人等等统一在“法兰西民族”的帽子下,推翻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构建属于法国公民(包括第一等级、第二等级与第三等级)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民族主义在动员法国普通民众参与政治进程上展示出了巨大的威力,民族主义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族概念因而在欧洲生根、发芽、扩展,并在经过几波民族主义浪潮后成为世界大部分地区、大部分族群构建现代国家的主要政治(理论)依据。当代国际体系因而被称为民族国家体系。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都认为自己是现代民族国家,但事实上未必如此。

  依据西方主要民族主义理论家的观点,民族是“想像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是“逐日进行的全民公决”(厄内斯特·勒南),“是民族主义造就了民族,而不是相反”(厄内斯特·盖尔纳)。从中可见,在这些民族主义理论家看来,民族概念缺乏公认的内涵,是基于国家建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一个概念,不同国家会赋予不同的内涵。于是,单一族群如丹麦人、波兰人、大和人可以构成一个民族,包含多个族群的美国人也可以组成美利坚民族。

  概而言之,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确立的“主权国家”,经过法国大革命而成为“民族国家”。经过几波民族主义运动后,主要存在于基督教世界(尤其是欧洲与美洲)的民族国家体系,逐步演化为二战后的世界民族国家体系。这是一个历史现象,但不是国家存在的标准模式。一些具有辉煌历史的文明体,将会致力于构建基于自身文明特征的地区秩序,并在一些领域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四、中华文明是区域文明

  中国90%以上的人口没有明显的宗教信仰,92%的中国人是汉族。因此,中国是典型的世俗国家,中华文明的主干是汉族文化,其主要成分是道儒释(特别是汉传佛教,以禅宗为典型)。

  道儒释三大成分中,道家是底色,侧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兼及社会与国家的顺势治理。在道家看来,“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相转化,人应该“道法自然”,因此个人应该修身养性而达于天人合一,而君王治理天下时应该合于道,以此为圭臬,“无为而无不为”:(1)合于道者无不为,因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治理天下应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2)不合于道者无为,即无为而治,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